珠海、中山、江门或联合申报地铁珠西三市如何聚势腾飞?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珠海、中山、江门或联合申报地铁,珠西三市如何聚势腾飞?
8月10日,珠海高新区5.0产业新空间推介会于深圳举行;中山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日前正式确立;江门全球招商大会近日在香港、澳门和江门三地同步开启……今年以来,珠江口西岸三市与东岸城市之间互动频频,区域融合发展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议题。
珠江口西岸的协同发展,事关整个区域高质量发展。《指引》提及,支持珠中江联合申报地铁,逐步启动建设珠海鹤洲市级中心,建设珠海-江门、中山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等内容,为珠江口西岸发展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当前,广东正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区别于广深,西岸的珠中江三市如何共同塑造区域内生发展动力?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未来将呈现怎样的发展面貌?
都市圈的雏形,由工业化时代的城市群发展而来。
学界认为,都市圈是指“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由核心城市及外围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所构成的城市功能地域。
资料显示,17世纪,伦敦已经初步形成都市圈结构。1944年公布的《大伦敦规划》,划定伦敦都市圈“四个同心圈”的增长边界,伦敦都市圈的发展基础自此奠定。此后,东京都市圈的建设成型,被视作世界级都市圈的典范。
20世纪90年代,都市圈的概念开始引入国内学术界,并逐步运用在国内大城市的发展规划中。1995年发布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首次提出“南京都市圈”的说法。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都市圈”概念写入其中。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的培育上升到国家层面。
在广东,“打造珠中江经济圈,推进珠江西岸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已出现多年。
2009年,珠海、中山、江门三市签订《推进珠中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规划、交通、产业、环保、应急处理等方面展开合作,珠中江一体化区域合作正式启动,成为继广州、佛山签订同城化合作协议后,广东加快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又一重大举措。
2012年,《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规划(2012-2020年)》对外公布,《珠中江城市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珠中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陆续发布,珠江口西岸一体化发展步入正轨。
202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外公布《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首次提出五大都市圈概念,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规划在列。2021年1月公布的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五大都市圈的范围进行细化。
直到2021年12月,《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公开发布,进一步明晰广东五大都市圈范围。
《规划》指出,培育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以珠海为核心加快推动珠中江协同发展,联动阳江协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粤西地区发展重要增长极。
当前,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突破口就是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对接融合。对珠江口西岸而言,“黄金内湾”无疑将为西岸城市协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如今,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已经形成以电子元件、器件制造为主的产业体系,未来通过深中通道、深江铁路等跨江跨海交通大动脉,将有效承接来自东岸地区的产业外溢,加快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迈进,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工业载体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空间,培育大湾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看来,都市圈的发展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强核心型,起到为大城市疏散的功能,避免大城市病,缓解单一城市发展负担,广州、深圳都市圈便是其中代表。另一种则是绿心型,目的是要维持区域高品质生活水准,共同涵养都会地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珠西都市圈的发展与绿心型相似。”马向明举例说,国内外绿心型都市圈的发展代表,如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集聚区,其突出特点是采用线性辐射方式发展并建立“绿心”“绿楔”和缓冲带;国内长株潭都市圈也是围绕“绿心”建设,维育一个共同的地区生态系统。
他认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呈现环布式多中心的发展。在这种结构下,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宜居品质比较好,结构比较稳定,但都市圈内部缺乏主导城市,要素的流动缺乏方向。
数据显示,2021年珠西都市圈GDP为11049.2亿元,其中,珠海的GDP占珠西都市圈比重为35.1%。而深圳、广州GDP占所在都市圈的比重达到68.61%和65.4%,核心城市的牵引带动作用显著。
“近邻不强,强邻在远”是珠江口西岸城市群发展的真实写照。马向明建议,珠海、中山与江门三个城市需要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让要素流动起来,这样才能带动整个都市圈的活力,打破现有的发展态势。
“未来,珠江口西岸城市不应该再去追求大规模的人口发展,而是要提高发展的品质。珠三角未来要形成新的核心,不应是以人口和经济总量为衡量,而是功能上的核心。”马向明说。
此外,需要特别提及的一点是,交通互联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交通系统领域,《指引》提出,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包括积极推进广珠澳高铁等项目研究与建设,加快推进中南虎城际、南珠中城际、云江城际、珠阳城际等项目研究与建设,织密都市圈高铁城际轨道网,促进珠中江地区快速联系。同时提及,一体化推进城市轨道建设,支持珠中江联合申报地铁建设。
马向明认为,珠江口西岸城市应把市域与跨市轨道交通需求相结合,注重交通廊道的布线,从绿色低碳出行的角度进行谋划。
“由于珠中江三个城市能级量级较小,单个城市发展地铁难以达到申请条件,所以要把城际轨道跟市内公共交通的需求融合起来。例如广佛江珠城际建成后,既是江门对外连接广州和珠海的跨市通道,又能为江门的江北新区到珠西枢纽提供市域交通解决方案。”他说。
融合互动是都市圈内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也是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维度。
2019年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珠海、中山、江门等7个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
上述纲要实施3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协同创新、产业协作、民生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合作平台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从经济体量上来看,2021年珠江口东岸“深莞惠”GDP约为4.65万亿元,珠江口西岸“珠中江”约为1.10万亿元,东西两岸仍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局面,湾区内一体化联动效应有待提升。
在此现状下,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该如何塑造自身的内生发展动力?记者观察发现,今年以来,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在产业招商、工业发展上频频出招。
江门坚定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全力推动“工业振兴”“园区再造”工程。上半年,全市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154个,同比增长13%,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1%。近日召开的江门市全球招商大会,成功推动111个项目签约,计划投资总额超1661亿元。
中山全面打响“工改”攻坚战,拓展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提升产业附加值。今年上半年,中山市签约项目182个,投资金额约23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14个,占比过半。7月11日,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正式成立,将作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突破口,为大湾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破题探路。
珠海坚持产业头部、制造业优先,稳步迈向“万亿工业强市。上半年,珠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8.61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排全省第二位。珠海工业投资也保持强劲增势,同比增长39.9%,增速高于全省21.8个百分点。
三个城市在发展有其共性。马向明认为,由于都市圈的空间形态限制了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比较难推进同城化建设,但在共性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上,比如供水、生态休闲产业等方面,三个城市可以共同谋划。
“发展亦要在共性中寻找个性。”他认为,由于三个城市的动力源不同,“珠中江”可以依托不同的地域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力,让要素流动起来,才能带动整个珠西都市圈的活力,打破现有的发展态势。
“珠海因靠近澳门以及陆路联通香港,与港澳密切联系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中山通过深中通道探求深圳产业外溢,桥头堡功能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江门通过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重回河运时期的交通重镇。”马向明说。
可以预见,未来,珠江口西岸三市各骋所长,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联系日益增强,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浪潮中,“珠中江”也将乘势而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