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的“改造奇迹”:四改联动助力村镇蝶变
在中国改革的浪潮中,有一个城市正在悄然崛起,那就是中山市。随着科特燃气配件智能生产基地项目的启动,中山黄圃镇大岑村的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也相继完成了一阶段的建设。这一转变标志着短短三年间,一个曾因锌铁棚“扎堆”、河水受到污染而饱受诟病的传统工业村,摇身一变为现代化厂房林立、产业焕新、水清岸绿的示范村,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这一华丽的“变身”,正是中山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缩影。近年来,该市启动了三大攻坚战,并提出了“四改”联动的伟大实践——“工改”“田改”“水改”“城改”,旨在综合破解土地碎片化、产业低效化与生态治理的种种难题。一系列的数据背后,******着中山在改革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改造超4.6万亩低效工业用地,完成百个老旧小区的改造,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增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6%……这场深入的集成式改革,不仅为中山的全域活力注入了动力,也为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崭新的样本。
从“无地可用”到万亩新局,背后的故事拼接出了中山在改革中如何应对复杂挑战的全景。自2021年开始,中山着手推动村镇低效工业园的改造升级、实施水污染治理,且通过干部队伍的转变来增强工作的效率。这三大攻坚战聚焦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要害”,形成以点带面的系统性改革,尤其是“工改”成为聚焦资源配置的突破口。
“工改”政策的实施,澄清了增量空间受限、现存空间低效、现状产业落后、优质项目用地稀缺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在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改革干部团队需要深入村民与企业之间,逐户算清利益账,以获得各方支持。改造完成后,昔日的锌铁棚“小作坊”腾出空间,17家投资额超过亿元的智能家电企业相继落地,带动了大岑河水质的改善,村集体收入更是增长了约6倍。数据显现,2022年至2024年期间,中山通过“工改”共拆除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服务本土企业增资扩产823家,新招引企业1028家,预计带来新增投资总额高达1862亿元。
2024年,中山的“工改”项目投资预计将占全市工业投资的35.4%,再创佳绩。然而,仅有单一的“工改”已不再能满足全面发展的需求,中山提出了“四改”联动的更高要求:将“工改”“田改”“水改”“城改”实施协调推进,打破行业与区域间的壁垒,达成整体提升。
例如,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排水管网的改造乃是关键难关,需与治水工作形成联动,建立起有效的污水排放系统。在这一背景下,中山的“水改”成效尤为明显。自2021年底以来,新增污水管网超6000公里,新建及扩建污水处理厂17座,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221.5万吨/日,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过去的25%直线%。
正如“工改”释放的空间对“田改”带来的推动,现阶段,中山在耕地集中整治方面也实现了“小田变大田”。通过政策协同、空间重构与利益均衡,“四改”形成了“工改腾空间、田改保粮食、水改优生态、城改提品质”的复合效应,极大提升了城镇空间的价值。
在这三年的改革实践中,中山始终以系统集成式的思维来连接高质量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在不久前召开的“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工作推进会上,中山明确了关于人、地、钱等要素的整合与再确认。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山着力推动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新一轮农村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着手建设工作站。在土地利用方面,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的综合整治,计划在全面改造中增加8个镇街及打造规模性的耕地。
中山市三乡镇再次成为典范,其经济体量突破200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1%。通过整合与开发“老资源”,三乡镇成功将低效农田改造成高产稳定的田块,新增水田632亩,且全镇的工业投资持续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如今,中山不仅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角色,更在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中担当起改革创新的先行者。随着中山在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未来将更加期待这个“改革之城”的崭新成就。在“再出发”的新征程上,中山的四改联动将继续引领更深更广的改革创新,为全国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样本。如何在挑战中找机遇,如何在改革中奏响华章,将成为这个城市书写下一个辉煌篇章的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