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冲关4000亿:中山制造业的胜利
1月27日,中山2024年经济数据公布:GDP实现4143.25亿元,同比增长3.7%,规上工业同比增长5.4%。
GDP总量突破4000亿元,增速跑赢全省,工业稳定增长。拉长时间线看,中山已经连续两年GDP增速高于全省平均。面对一系列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这份难得的成绩单背后付出的努力,绝非一时、一年之功。
把总量、增速和结构放到一起看,才能看懂中山的底蕴、韧劲与出路。某种程度而言,中山冲关4000亿元,也是制造业的胜利。
面对房地产深度调整,中山全力优化产业结构,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升至44.8%,用三年时间实现了工业投资翻一番。
“中山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场输赢一时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光荣与梦想的远征。”1月3日,在中山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强调,中山要砥砺担当之勇、凝聚非常之力、下足恒久之功,不断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回看2024年,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架通珠江口,改写了中山的交通区位;而中山围绕历史性机遇推行的一个个系统性改革工程,更深入地改写了城市发展轨迹。产业的转型、空间的整备、企业的回归……一系列导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变化,蕴含着一座城市持久性的变革力量。
工业投资三年翻一番,重回“制造业当家”轨道
一座外向型城市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两件事:港口有生意,工厂有订单。
中山火炬开发区,中山港国际货柜码头全年货运繁忙。2024年,中山各大货运港口进出口集装箱达62.35万标箱——以一个标箱约6米的长度计算,可以绕赤道超过93圈。中山外贸实现增速10.3%,规模创历史新高。
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多班作业、货车在工厂门口排起长龙……2024年,中山工业大镇重镇生产持续复苏,全市1-11月工业用电量增长8.7%。有工人打趣:“以前是抡锤子抡冒烟,现在是数控机器用到发烫。”
面积不足28平方公里的南头镇全年空调产量超2000万台,冰箱产量超1500万台,电视机产量超1200万台;500亿大镇小榄镇预计GDP增速达到5.5%以上,挑起中山产业发展大梁。凭借一个个经济单元的共同发力,2024年中山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在产工业行业增长面超70%。
在全球产业深度调整背景下,中山制造业持续迎来高光时刻,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51.2%。这样的表现一方面来自传统优势产业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动能的持续释放。
在优势产业方面,中山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的贡献不容忽视。2024年,中山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7%,家用电器出口占全省约五分之一份额,奥马冰箱、TCL空调等龙头创下业绩新高。在湾区万亿家电产业集群的“补链”“扩链”“强链”中,中山集群制造的力量进一步显现。
在新兴产业方面,中山紧跟“工业头部城”深圳的步伐,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2.4%。在这个堪称深圳城市名片的产业中,深中“产业同城”得到了具象化体现。中山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在珠江口东西岸融合互动发展格局中的支点角色愈发凸显,成为“湾区之心”强劲动力源。
从货运码头到工厂车间,制造业价值的进一步凸显,离不开中山长期坚定有力的投资导向——从2022年到2024年,中山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工业投资较2021年翻一番,筑牢“大工业”根基,让这座城市回到“制造业当家”的轨道上来。2024年,中山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升至44.8%,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8.8%,占比升至17.7%。
一场全景式的产业升级改造改变了中山。2024年,中山新推动1038家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使中山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76.56%,排名珠三角头部。同年,中山以智能家居行业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开展“链式转型”。
席卷制造业的集群转型升级浪潮,不仅推动中山产业焕新,也为湾区产业强链、补链、扩链贡献力量。
枯燥的数据,远不如真实的场景,更能带给人们发展变化的实感。
天空中,低空经济发展引擎呼啸。这一年,中山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首飞,大步迈向产业新赛道。
地面上,新建厂房如雨后春笋。这一年,中山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推进,三年“工改”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为全省特别是珠三角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探了路破了题。
乡野间,镇村经济活力持续释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持续推进,中山建成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立强村公司179家,城乡收入比连续10年全省蕞小。
水面下,水污染治理带来绿美河涌。自2021年10月以来,中山新建管网超6000公里,新建、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全市106条主干河涌基本消除劣V类,一批治水示范河涌、绿美河涌陆续建成。
每一项新成就“解锁”,都代表一项曾经制约城市发展的难题被突破:每一次新突破涌现,背后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改革工程。
为改变产业传统形态,加快培育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中山持续提升科研投入,2023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投入达127.17亿元,同比增长26.3%,R&D经费投入强度(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3.30%,跻身全国先进城市水平,成为全省6个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的地市之一。
为破解土地空间瓶颈,中山三年“工改”探索出多种创新改造模式,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累计超4.6万亩,处置批而未供、闲置用地近1.2万亩,服务增资扩产和招商引资企业超1700家,重塑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城乡格局。
为激发村镇经济活力,中山以“强村公司”作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手段,采取国资+村集体、镇属企业+村集体和企业+村集体、村集体独资等方式,把农村的“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实现就业、人流、经济等多重效益提升。
为重塑江河流域生态,中山探索“河长+治水”“排水厂网一体化”、供水“一盘棋”、清淤疏浚、海绵城市建设新模式,养殖池塘完成尾水治理改造经验在全省推广,水污染治理核心工程基本完成,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河涌,换得千江碧水长流。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牵引,转型中的中山走向更加均衡、更可持续、更加有力的发展之路。
钱流向哪里,哪里就是发展的信心所在。
时间回到2024年11月,在2024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中山被评为招商优秀地市。2024年,在2023年招商引资首次突破千亿投资额的基础上,中山新签约项目662个,投资额达123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时至今日,投资竞争力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能级的重要体现。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链条与配套成为投资者关心的首位因素,产业生态、政务环境、生态宜居等“软”环境对企业的吸引力也愈加凸显。
连续两年投资破千亿,世界对中山发展的信心,可以从哪些角度看待?
从流量看,深中通道带来的“大桥效应”热度不会消退。通车6个月累计通行1520万车次,日均车流量8.2万车次,往中山方向客流量近3500万人次,日均19.1万人次。“泼天流量”跨海而来,推动文旅产业增收、餐饮住宿爆火、投资项目抢滩中山。
从产业看,新一轮企业回归浪潮在2024年激荡水花。2024年12月5日,建华控股集团宣告旗下包括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在内的三家公司迁回中山小榄。欧普照明重新建立华南总部,华帝厨电在中山增资扩产建设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园,企业“回流”背后,既包含着家乡情怀,更与区位价值和营商环境考量密不可分。
从增量看,2024年的中山处处新商业。在石岐万象汇,盒马鲜生中山首店开业首日销售业绩即打破了盒马2024年以来全国新开门店销售纪录;在火炬开发区,富逸城TopPark商圈开业首日客流量超20万人次。
带动新商业发展的,是深中通道带来的新商机。而新商机本身,却是对城市消费潜力的重新发掘:在全国范围内,中山是仅次于深圳、东莞的“蕞年轻”城市,15-59岁人口占比高居全国第三——深中通道的通车,推动湾区“青春之城”加速融合。
1-11月,中山全市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增长9.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5%。2024年蕞后一个周末,中山欢乐海岸奇遇时光乐园开园,为2024年中山商业扩张画上圆满句号。2025年,中山山姆会员店等一批新商业项目还将持续“上桌”。
“信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山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郭文海指出,深中通道是中山的蕞大机遇,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谋篇布局。
如果说过去看好中山,带有对湾区发展格局变化的前瞻性考量,那么今天对中山的信心,则是建立在城市发展的实景之上。当改革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一个重回制造业当家轨道的中山,充满实在的“力量感”。
快讯|GDP突破4000亿,中山2024年经济数据出炉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超22%,中山金融“成绩单”出炉
“2024年,中山各大货运港口进出口集装箱达62.35万标箱——以一个标箱约6米的长度计算,可以绕赤道超过93圈。”不严谨,623500*6=3741000米=374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的0.0935倍,不是93圈。
空空如也的工业区 如火如荼的全市修路 真棒👍
有了好的领导就是不一样。有目共睹。这两年中山确实有变化。加油!中山明天会更好。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plus客户端官方账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