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山科技创新园计划今年动工建设
6月30日下午,中山市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传达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通报2019年以来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情况。会上还为中山市2个省科技奖获奖单位、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颁发了证书、牌匾。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市长危伟汉等出席了会议。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头部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是实现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决胜之年,是上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收官和下一个中长期规划制定之年,更是重振中山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的开局之年,抓好科技创新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赖泽华指出,站在新的起点,要进一步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开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6月30日下午,中山市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
会上,中山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尹明介绍了中山2019年以来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情况。2019年以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光子科学中心、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式落户中山市,标志着中山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尹明表示,以此为依托,中山将整合现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中山建立的创新平台,统筹规划建设集大科学装置、孵化育成、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于一体的高端科技资源集聚区——中山科技创新园。
中山科技创新园园区占地 527 亩,一期建设面积 60 万平方米,总投资估算 60 亿元。目前已完成园区概念规划,并组建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公司,计划今年动工建设。
此外,中山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果还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国家批准建设新药创制国家实验室,并正式向省政府提出愿意与中山市共同建设国家实验室中山基地;上海药物所与中山市政府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成功获省政府批准注册为中山市首家科研型省级事业单位,获批建设全省唯一(全国 8 家)的国家级创新型 CMC&CMO 服务平台,正在加快建设成为生物医药国家实验室中山基地;投资 2 亿元建设的药物研发公共技术平台和新药研发中心已完成装修及设备采购,预计年内投入使用;投资 30 亿元建设的中山新药创制产业园已于今年三月正式动工。
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增长 11 倍达2562 家
2019 年,中山新增 2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 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6 家省级工程中心,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增至 493 家。2019年中山安排市重大科技项目38 项,立项资金 1.43 亿元;安排市级引进高端科研机构创新专项资金 44 项,经费 1.82 亿元;5 个项目获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立项,立项金额 6500 万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共支持项目 95 个,安排省、市财政资金 1.9 亿元;健康医药产业安排产业发展扶持资金 3649 万元,共资助 39 个项目。
火炬开发区一科技企业的研发人员在实验室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尹明介绍,中山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增长 11 倍,达到 2562 家;2019 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1550家。评选出 20 家首批市级创新标杆企业。中山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券兑换工作,2019 年市级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 367 家,核定兑现金额4024 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2.75 亿元;截至 2019 年,23 个产品获认定为省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安排研发、保费、配套等多项资金 4353 万元。
2019 年,中山全市拥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 62 家,其中省级以上孵化器 13 家,国家级 6 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 12 家,国家备案 7 家。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的比赛中,中山连续4年参赛团队数量和获奖数量名列第二。
上半年技术合同交易额已超去年全年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19 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 221项,交易额 3.68 亿元,增长 12.31%;今年 1-6 月的技术合同交易额已超过去年全年,达 4.1 亿元。积极引进培育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2019 年安排 6464 万元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全市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达 139 家,加快建设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新增市级工业和工业互联网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家,总量12家;支持 9 个平台建设,安排资金 2367 万元。
在创新人才引进方面,2019 年中山市有 2 人入选“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实现零的突破。认定广东省外籍高层次人才 5 人,评选出 45 名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分支机构 2 家、院士工作站 2 家。截至 2019 年,全市共引进省、市级创新创业科研团队 42 个;全市持有有效期内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人员共计 1044 位,今年已新办 100 人次。今年落实中山人才新政 24 条,共受理粤港澳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认定 285人,安排 4000 万元落实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
在创新生态环境优化方面,中山出台了《中山市关于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和《中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调整优化全市科技计划体系,设置 5类科技计划,包括重点研发计划、企业创新计划、创新环境计划、人才计划、公益与基础研究计划,相关配套政策均已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提升等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单个项目蕞高资助 1000 万元;支持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蕞高资助 1000万元;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按企业上年度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额不超过 6%给予补助,每年蕞高 1000 万元;支持技术交易发展,按技术合同登记实际技术履约额不超过5%给予资助, 每年蕞高200万元。赋予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直接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人力资源成本费不受比例限制。
中山一智能科技企业工作人员在测试智能设备。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在疫情发生后,中山科技部门在药物研发、检测技术和医疗设备研发与应用等领域组织开展“新冠肺炎防治科技攻关项目”,预立项 11 项,安排资金 1885 万元,全力推进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复杂形势的必然选择;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创新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支撑;面对前所未有经济下行压力,坚持创新发展是打赢经济翻身仗、实现高质量崛起的动力源泉;面对创新工作的短板和不足,坚持创新发展是加快提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
赖泽华强调,要抢抓机遇、勇担使命,切实增强走创新发展之路的信心决心。中山有勇于创新的城市基因,扎实的产业基础,正迎来“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只要牢牢抓住这个黄金期、窗口期、机遇期,全力做好“融”的大文章,积极拥抱大湾区、拥抱大城市、拥抱高科技,中山未来一定能当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角”,一定能在“追跑”中实现“并跑”“领跑”。
赖泽华指出,要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奋力开创中山高质量崛起的崭新局面,强化重大平台支撑,强化核心载体支撑,强化企业主体支撑,强化产业集群支撑,强化高端人才支撑,强化创新生态支撑。
赖泽华强调,要强化统筹,务求实效,集聚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的强大合力,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全市统筹,营造浓厚氛围,狠抓督促落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动科技创新,为重振中山虎威,实现高质量崛起提供强大动力。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廖瀚 罗丽娟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