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发展大格局|中山为什么铁了心要把“工改”进行到底?
去年,中山吹响了“工改”号角,全力推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不知不觉,工改攻坚战在中山已经进行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596家规上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带动3000多家企业上云用平台。
但是目前仍然有部分群众和企业家不太理解,我明明还有租金收,我明明还能在生产,为什么要“工改”?如果视频前的你也还抱有这样的疑问,那真要认真听下面我给大家算的一笔账。
大家都知道,中山的面积并不大,但土地开发的强度却非常大。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地区土地开发强度的警戒线%,但在中山,这个数据已经去到了接近40%,部分镇街开发强度甚至接近80%。
开发强度这么大,如果说产出高我们也乐见其成,可问题是,中山这么高的土地开发强度,总体容积率却只有0.97。什么概念呢?就是说明明一块已经开发使用的土地上可以盖多层的厂房,得到多倍的收入,可中山过去却是密密麻麻的单层锌铁棚,土地利用极其低效。
税务部门提供了一个数据,说中山的亩均税收还不到10万块钱。要知道,税收决定着中山有没有足够的财力搞发展,有没有足够的钱来支撑440万中山人的民生保障。亩均税收这么低,显然中山的财政是非常紧张的。所以说千万不要只盯着锌铁棚那一点点的租金,再不改造,不但越来越租不起价钱,财政也要变成无米之炊,哪来的钱保障福利呢?
除了土地利用低效,中山还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土地碎片化极其严重。中山70%的地块面积小于10亩/宗,近50%的地块面积小于5亩/宗。放眼望去,都是零敲碎打。土地碎片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很难有优质项目落地。
眼瞅着深中通道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通车了,看到中山这么好的区位优势,本来有很多好的大项目想来中山落地。但你想啊,现在哪个大项目需要的厂房面积不是几十上百亩呢?结果就是我们明明守着黄金的区位,却拿不出连片的土地招引项目落地。这样的窘迫,再不改,行吗?
还有企业说了,我现在已经在中山落地生产了,小日子也还能过,为什么要改?如果你是这样的企业主,我也跟您算笔账:现在看起来还能过得去,可想过没有,现代企业都在往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小打小闹的作坊式生产,能有多大的未来呢?再加上,现在锌铁棚厂房的这种条件,环保设施跟不上吧?消防隐患很大吧?工作环境不太好吧?招人不太好招吧?现在管理这么严,环保设施跟不上,每年要交多少罚款呢?消防隐患很大,每年要有多少次整改呢?工作环境不好,不但不好招人,招来了也留不住。这些账一旦合起来算,会不会觉得,其实改造升级真的比不改更加划算呢?
这些就是中山为什么铁了心要搞“工改”的原因。用中山市领导的话来说,低效工业园改造,是中山高质量发展必须爬过的坡、必须迈过的坎。没有工改,就没有中山的前途;没有工改,就没有中山的未来。如果中山没前途没未来了,那生活在中山的我们,还有多少前途和未来呢?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