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发展大格局|中山“工改”怎么改?难道只是拆拆拆?
“工改”是不是只是拆拆拆呢?如果这样想,那就“狭隘”了。中山工改是一场整体战、系统战,下的是一盘大棋。
中山构建起以市工改指挥部为指挥调度中枢、全市各镇街为战场的合力攻坚格局。为了强有力地推进工改,中山从市直机关中抽调了100多名干部下沉到镇街,市镇两级专班近540人可以说是“5+2”“白+黑”,在做什么呢?
他们蕞重要的工作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去走访村民,走访企业,跟大家解释为什么要工改,工改能够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用这种沟通的方式来争取村民手中的每一张表决票。所以说工改的推进过程,真的是一批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脚换回来的,真的很不容易。
除了干部下沉,中山还利用地方立法权,充分发挥市人大立法及监督作用,首次以立法的形式为“工改”提供强有力支撑。市政协等部门也积极建言献策,整个工改可以说有法律保障,也有拾遗补缺,确保地方政府、村民集体和参与工改的企业能够实现到共赢。
很多企业担心,工改需要时间,把我的厂房拆了,在新厂房还没建好的时候,企业的生产怎么办?这个问题政府已经提前想到了,所以在系统推进工改的过程中,中山提前建设了一批腾挪园,将那些准备要工改的企业先搬到腾挪园中安置,等到新厂房建好了,就可以搬回环境更好、条件更加高大上的新厂房内,实现企业新的腾飞。
此外,中山每个镇街的特点都不太一样,有的土地大部分都在私人手上,有的村集体掌握着土地,有的政府统筹能力比较强,针对不同的特点,各个镇街采用了不同的工改模式。有的镇街采用单一主体归宗的模式,让掌握土地的私人直接对接,谈妥补偿条件;有的镇街采用村企合作的模式,村集体完成土地整备工作后,遴选合作单位来开发;有的镇街采用政府挂账收储的模式,改造方案通过村集体或全体股东表决同意后,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政府通过公开方式出让土地收取土地出让金后,再向原土地权属人支付土地补偿。
各种方案各有特点,蕞关键是要契合实际,为了保障这些方案能够顺利推进,中山搭建起了“1+1+N”的政策体系,已经出台政策56项,涵盖国土规划、审批服务、资金保障、园区建设和产业准入等。全市18家银行到目前共开发了33种“工改”类贷款产品,巧用金融活水来加速推进“工改”。
之前我们说到,中山铁了心要推进工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山的土地碎片化问题非常突出,很多大的项目因此落不了地。我们说中山工改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次中山就决心通过工改把土地碎片化问题也一并解决。
在工改推进之初,中山就编制了主题产业园布局和发展规划,划定总面积达27.53万亩的十大主题产业园,涵盖智能家电、智能制造、健康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动主题产业园内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升级,为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腾出足够的产业空间。
比如说在黄圃,中山就集中力量将中山市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项目打造成为中山“北融”战略产业重要载体,通过“工改”预计可以腾出连片用地3000亩。
这就是中山正在进行的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中山“工改”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全员大攻坚,也是一场重塑发展格局的历史大变革。中山的经济发展已经掉队了,只有通过工改,中山才有可能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