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高端产业园诚邀企业!中山港口镇招商有何看点?
“我们会把每一位企业家当作亲人来呵护,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成就港口镇的高质量发展!”
3月8日下午,中山市港口镇举行2024年产业园区招商推介会。会上,中山市港口镇党委书记黄金辉满怀热情地向企业家们发出邀约。全镇万亩产业空间释放招商引力,岐江新城重大产业平台释放政策利好,快人一步的“港口服务”释放爱企护企的决心,项目引得进、留得下、发展好,是港口镇掷地有声的承诺。
中山港口镇举行2024年产业园区招商推介会。
当日上午,中山蕞大的企业自改项目——(华伟)中深智谷产业园举行一期项目竣工暨二期项目动工仪式。在中山市、镇两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攻克一系列难题,为中山市“工改”厂房分割销售、房开计税等政策突破提供了依据和样本,被评为中山市十大“工改”示范产业园。
华伟(中深智谷)项目计划按照容积率4.0进行改造,开发总建筑面积达115万平方米,年产值超12亿元,年税收超90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启动招商工作,招引对象主要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具备专精特新资质或以上的中国500强企业、上市企业和拟上市企业。
包括(华伟)中深智谷产业园在内,16个高端产业园在大会上亮相,集中释放近千亩产业空间。不难看出,“工改”大势已成,港口镇正通过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园区,建成一套精准高效的园区招商体系,持续开展大招商、招大商,为广大企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商机——
通过持续梳理更新“工改”新增产业空间及招商需求清单,港口镇引导各类优质资本和企业与“工改”项目精准匹配对接。目前招商入驻的68个改造项目,已动工39个,开发建筑面积近15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超18亿元。
2023年,港口镇拆除整理项目31个,拆除整理用地474.54亩,完成年度任务目标118.64%。“为港口速度点一个大大的赞!”在不少企业家眼中,“快”成为港口镇服务企业的关键词,“拿地即动工”等举措成为港口镇呼朋引伴的招商名片。
企业成为“工改”蕞重要的受益方:港口“工改”高标厂房租金仅为15元每平方米左右。根据省级经济开发区政策,对新引进供地类意向招商引资项目租赁过渡性厂房或重点工业项目租赁工业厂房,补贴总额度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
除了活用政策,港口还有自己的一套创新打法:一直以来,港口坚持对“工改”项目分类施策,通过自主改造、归宗改造、镇企合作等模式,从“以拆为主”转向“拆、建、招”并举转变。
以项目负责制为抓手,港口实行一企一团队、一项目一工作群,推行“马上办、行走办、24小时在线办”,对项目立项、报建等环节全流程跟踪指导,成功推动大成互娱、展晖电子等10个项目拿地即动工。
2023年,港口镇地区生产总值达99.5亿元,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工业投资增长71.2%、技改投资增长90.9%。数据足以印证:港口“工改”为制造业当家提供了空间保障,产业招商落地势头正盛,工业关键指标实现高位增长。
因地制宜谋篇布局,港口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港口镇主动对接新时代中山产业集群“十大舰队”,以港利、悦辰、巴洛克、国景、玫瑰岛、嘉豪、美盈、金马等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组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美居智造、现代农业和食品、精密装备制造、创意展示、游戏游艺、汽车商贸等港口“新八个产业集群”,构建港口镇新时代现代化产业体系。
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港口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备受瞩目的深中通道将在6月通车,中山“强中心”岐江新城也获得批复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带来一系列政策利好,在企业生产经营补助、投融资政策、企业投资、企业入驻标准厂房等方面给予一系列奖励或补贴。
高端产业平台加持,港口高质量发展其兴可待——中山市目前正打造十大现代主题产业园,总规划面积40.8万亩。港口的岐江新城智慧港正是中山的十大现代主题产业园之一,是在岐江新城范围内唯一的重大产业平台。未来产业园中部还将释放3533亩工业用地,制造业发展土地资源充足,拥有较大连片可用地,可供未来大型优质项目进驻。
作为“世纪工程”的深中通道今年将正式通车,随着途经港口镇的深江铁路、南中高速、中江高速、广澳高速等“一铁三高”建成通车,港口镇的交通、区位、产业等优势进一步凸显,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当前,港口镇正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中通道通车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市委赋予的“经济重镇、先进制造业重镇”定位,深入实施“1+6+N”发展战略,加快29.68平方公里的岐江新城重大产业平台开发,推进岐江新城智慧港建设,尽快释放超万亩土地资源,让更多重大产业和优质项目落户港口,努力打造成为湾区时代投资创业的一片热土。
时习之丨从两会微镜头看总书记关切的生态文明建设
时政图文丨Mark住!盘点总书记在两会上的精妙比喻
回声丨“总书记,我们正努力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马来西亚总理: 西方“基于规则的秩序”的本质是自私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促进青年就业,怎样打开新空间?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
委员发言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3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空,一群雨燕飞过蓝天,衔来春意渐浓的讯息。王路还提到,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大布局等。她建议,进一步提升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2024-03-08 10:12
万泉代表:加快建立科研长效机制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泉代表表示,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2024-03-08 10:07
过去一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如何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畅谈观察和思考。
2024-03-08 10:05
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2024-03-08 10:04
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加快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3亿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6.4%,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6.5%。农村养老是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2024-03-08 09:11
“四链”融合 破解技术到产品转化难题
王德保透露,中心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协同香港、面向全球,在河套合作区建设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
2024-03-07 10:34
国产盾构机有了全系列“中国心”
“主轴承的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到材料、设计、制造技术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随尺寸增加而倍增。
2024-03-07 10:33
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钢筋铁骨”
为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2024-03-07 10:30
用好“人工智能+” 赋能产业升级
文生视频、智能家居、智慧工厂……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备受瞩目。
2024-03-07 10:27
月表可开采资源均赋存于月壤/月岩地层中,月球采矿是典型的多资源共采问题。
2024-03-07 10:26
江苏省苏州金龙零部件车间基于数字化大屏实现管理透明化,图为车间内景。
2024-03-06 10:09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围绕科技如何支撑高质量发展、怎样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等线
量子科技有望催生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4-03-06 10:07
充分发挥央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
在辛锋看来,中央企业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拥有多方面独特优势。为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作用,不同领域中央企业持续探索,积淀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2024-03-06 10:04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共计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分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4类。张玉卓用三个字概括了中央企业今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2024-03-06 10:03
今年两会,总书记再谈“新质生产力”
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2024-03-06 09:31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2024-03-05 10:13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2024-03-05 10:12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2024-03-05 10:11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
2024-03-05 10:10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