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单打独斗”如何“紧密抱团”
历史溯源、行政规划和地理阻隔等因素,使得不同城市间的产业发展往往呈现出不同面貌。但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经验来看,高度整合的协同发展是基本特征和关键因素。
这同样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资源高效配置、要素自由流动、产业优势互补。
在这样的趋势背景下,广东省部署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其背负的使命责任不言而喻。作为全省首个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的改革创新实验区,产业一体化的探索尤为关键。
产业一体化,是打破“单向关系”,产业协同“抱团取暖”。
与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前店后厂”为特征的制造业分工合作阶段不同的是,今天我们谈论产业一体化,关键问题在于区域产业错位与协同。对于中山而言,不仅仅是要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分工以获取规模和专业化收益,更是要打破产业溢出和承接的单向关系、努力实现协同发展。
产业一体化,是告别“单打独斗”,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通过跨区域的产业分工,携手共建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同打造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这是和珠江口东岸城市产业协同发展带给中山的新视野、新目标、新要求。当产业发展来到这个阶段时,区域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告别“单打独斗”,中山如何与大湾区城市“紧密抱团”?以承接东岸项目外溢为例,近日一份深圳市制造业迁移报告显示,从2016年至2021年,中山成为深圳市制造业企业“整体迁移”的主要对象——整体迁往中山的企业数占迁往省内的企业数的30%左右,而企业“局部外迁”的首选地仍是东莞和惠州。从更具体的产业来看,照明灯具制造业企业主要迁往中山,电子信息类企业则主要迁往东莞、广州。
从上述数据看,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产业一体化进程早已开启,但产业协作的层次和紧密水平还不够高,还没有达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要求。
中山快马加鞭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对外,一方面以大交通建设重构“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通勤圈,强化“硬联通”;一方面加强规则相互衔接,实现更多的“省内通办”“湾区通办”。对内,通过深化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行动全面拓展产业空间,通过加快实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对招商引资和推动项目落地流程进行再造,充分拓展未来产业“新蓝海”,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中山需要在更大范围内集中优势资源,由内而外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探索产业一体化的融合新模式、协作新路径。
只有自身功夫做到位,中山才有可能在未来真正成为珠江口东岸高端资源的“首选地”。
前往东方财富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央行:不要赌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或贬值 久赌必输 坚决抑制汇率大起大落
央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 额度2000亿元以上
李克强:促进经济回稳向上 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
打开东方财富APP查看更多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