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方面加快中山科技创新园建设
5月20日举行的2020·中山自主创新论坛暨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中,来自光子科学、低温制冷、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的院士、专家,围绕相关领域的重大基础性研发平台与现代产业体系融合发展作主旨演讲。市长危伟汉表示,将依托光子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标国际一流标准,规划建设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山科技创新园。(5月20日《中山日报》)
产业兴于科技,源于创新。头顶“科技手刺”光环的光子科学中心终于在侨乡南区惊艳亮相,实现了中山大科学装置零突破,同时,一个集高端科技研发、科技企业孵化加速、生态、生活于一体的高端城市社区——中山科技创新园孕育而生。播下龙种,收获希望。我们大力推进与重点高校院所共建高端创新平台,布局的大科学装置正在不同维度、不同领域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基础支撑。站在科技创新产业链的顶端思考,科学创新为先,不唯大但求精,无疑是重振虎威之下中山高质量崛起的一把解码密匙。
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正如中山重振虎威必然要立足于推动“赶超式发展”,中山科技创新园建设同样需要拿出超常规的推进措施。面对中心城区华丽转身的发展机遇,南区如何以“中山科技创新园”为平台唱好“主城区崛起”发展旋律?如何在开好局、起好步的基础上高开高走蹄疾而步稳,使中山科技创新园成为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创新高地,培育自主创新动力源和新引擎?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全力加快中山科技创新园建设。
头部,作为两大科学装置的选址地南区要当好配角,主动服务,头部要务是配套服务要提速。全力完善中物院中山光子科学中心、中科院低温技术研究中心两大科学装置527亩土地的用地手续,确保如期供地。其次,要抢抓机遇,积极谋划中山科技创新园毗邻地区搭建融入载体,切实把平台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发展优势。加快4.4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的概念性规划的编制,争取谋划建设“中山智源”等平台。
第二,练好“本领”,才能更好“入圈”。市级层面应该在重点打造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南朗、民众、三角等东部环湾产业创新区域的基础上,把中山科技创新园一并统筹考虑,进一步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开放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强化协调联动,助推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
第三,亲戚越走越近,朋友越走越亲。如果以中山科技创新园区为原点,向周边出发,联合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一张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核心载体和示范区域协同发展的图景正在加快构建。在如此相近的物理空间下,应避免区位竞争,造成资源错配或重复浪费,我们不妨主动研究如何与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相辅相成、联动发展,增强重大科学设施集聚协同效应,发挥1+1大于2的作用,共同打造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
学习贯彻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孩子的诗|东凤镇中心小学 《错过》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60575B1-20203854
联系邮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