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多亩新空间中山“工改”要怎么用好?
蕞近,我跟着中山市工改办参与了几场“工改”的,发现都有讨论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对于“工改”到今天这来之不易的2万多亩的产业空间,村集体、企业、政府各方,要怎么用好它、来推动中山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期《宏论“工改”》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山“工改”要怎么用好改出来的产业新空间。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工改”一年半的成果着实是来之不易,包含着政、企、村等多方共同的心血。同时也需要意识到,“工改”不仅要解决每个村、每家企业的问题,也需要解决中山这座城市在升级焕新时遇到的困境。
随着“工改”出来的高标准厂房越来越多,招商可能陷入瓶颈,中山目前急需招引大企业大项目带动片区业态,有时可能一两个头部大厂就能带动一整个片区的产业发展,这就要求政府一方要通过“工改”收储整备连片的、大面积的土地。这也是从去年年初正式开始“工改”以后,政府一方一直很看重的、一直在谋划的路子。
谋划的视角很有长期性,不过我们也需要考虑几个近期的现实因素。
一方面,收储意味着需要花一大笔钱。无论是市一级层面,还是发展情况各不相同的镇街层面,筹措大笔收储金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也会直接影响到一些财力不足的镇街的收储进度。
另一方面,村集体、私企、私人也有自己的考虑。土地的权利人都希望可以较小风险、尽快获得回报,他们可能会顾虑收储后的经济损失,或是尽快用眼前的几十亩土地建成高标准厂房,并尽快卖出去。如此,土地能否连片、产业能否配套就不好保证。
对于这些现实问题,中山也想出了一些办法。
比如,中山设置了政府整备周转金,镇街收储可以申请。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圃大岑智能家电产业园的千亩连片土地,当初就是用上了8000万元的周转金,继续推动了收储。
而且,政府可以尝试“挂账收储”,先给村集体“打白条”,等土地出让了,再拿出让金补上“白条”,横栏镇裕祥村的“工改”项目就是这么做的。
此外,像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等一些镇街,也在采取“物业置换土地”的方式,拿出一部分土地来配建物业补偿给村集体和企业,另一部分土地,政府可以用来招商引资,实现“双赢”。
在已有的招商成果基础上,对于建设了高标准厂房的私企或自然人,政府需要更多地协助他们靶向招商,既解决他们的卖厂、租厂问题,也有利于更为宏观的产业布局。
深中经济合作区刚刚落地,深中通道即将通车,这也让中山政府的收储土地更为紧迫,要加紧为西岸优质资源腾出空间。各样的方法,本质上都是要解决在政府整备连片土地、招大商的过程中,一部分权利人的利益要如何继续转动的问题。“工改”了一年半,中山也进入到了攻坚的深水区甚至是“无人区”,这需要不断地改革、开放、创新,协调多方的利益、用好改出来的产业空间,打造产业新中山。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