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工业投资增长60%中山为何立下这份“军令状”?
2月8日,中山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将《关于坚持制造业当家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议案》作为大会议案。大会议案聚焦“制造业当家”,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亲自督办,市长亲自承办,表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命题。
全力推动制造业当家,中山要怎么做?抓手在哪里?
从产业与经济发展规律出发,中山已经找准了发力点工业投资。“力促今年工业投资增长60%,推动50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提质增效。”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提出了工业投资增长60%的年度目标。这份沉甸甸的“军令状”,甚至比GDP增长6%更体现中山高质量发展决心,实现的难度无疑也更大。
欧普照明电器(中山)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
为什么是工业投资?它对于一座工业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
横向对比,广东多个地市都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着重强调了工业投资增长的目标。如,佛山提出工业投资增长15%,东莞提出努力完成全年工业投资1200亿元。东莞还强调,要把工业投资作为生命线,可见,对于一座工业城市来说,工业投资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分量,重如千钧。但即使对比这些地市提出的重点任务,中山增长60%的目标,在增速上依然远超其他地市。
我们先来看中山近年来的工业投资情况。受土地资源限制及历史瓶颈问题,中山工业投资一度下降。近年来,中山工业投资连续实现大幅增长,近三年增速分别为49.8%、31.6%和20.4%。如果2023年,中山能够实现工业投资增长60%的目标,则工业投资总额将实现大跨越,尽管对比千亿级的佛山、东莞,中山仍有差距,但对于自身来说,将是创历史新高的突破。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上,工业投资比重的持续上升,或将实现从曾经不足20%到日后超过30%的跨越。
这项数据的增长,真的能给中山带来质变吗?
在珠江东岸,有一座城市做出了示范——2022年,惠州经济迎来爆发式发展,在各项经济指标中有7项主要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惠州的动力从何而来?无疑是工业的快速增长。2022年惠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24.82亿元,同比增长6.3%。2021年,惠州成为继广深佛莞之后广东第五个“万亿工业大市”。
惠州的蝶变,正是从工业投资中来。2020年,惠州工业投资增长23.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6.8%;2021年,工业投资增长50.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3.1%;2022年,工业投资增长42.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3.2%。三年的高速增长,让惠州的投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3.6%大幅提升至43.2%,连续跨越两个10%的大关。有工业投资打底,惠州的高质量发展后劲没有人会怀疑。
没有工业投资当家,就没有制造业当家。今年,广东省工信厅多次强调工业投资的重要性,提出实施工业投资跃升计划,2023年全省工业投资要增长达到10%以上,发挥工业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的作用。在连续三年实现工业投资大幅增长的基础上,中山史无前例地锚定工业投资增长60%的目标,再次宣告了以超常规举措开创新局面的信心决心。
中山制造业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已经来临。
中山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其一,是必须谋求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的突破。惠州布局多年的石化产业链,通过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恒力(惠州)PTA等重大项目“链主”企业带动效应,带来了“超级红利”,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加速形成。2023年,中山以明阳集团150亿元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的签约落地开启招商引资新篇章,以新时代中山“十大舰队”为产业平台,在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等领域,全力谋求更多历史性的发展突破。
其二,是必须全力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2022年新增超54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2023年中山再提出推动50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在全市至少投入50亿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成为中山工业投资的重要增长点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地基”。
“心病”还须心药医。只有推动工业投资大幅增长,才能改变产业发展动能不足的境况;只有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有未来,中山才有未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