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改”项目吸金!中山火炬区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新年伊始,中山推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十大攻坚行动,更高质量推进镇村低效工业园区改造升级(以下简称“工改”)是重中之重。作为中山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火炬开发区以“工改”破局,挺起中山制造业当家“硬脊梁”。
近日,南方+记者从火炬开发区获悉,截至2024年12月31日,火炬开发区完成低效工业用地拆除整理面积1561亩,占年度市下达总任务的130%,拆除整理任务完成率全市排名头部。
新的一年,火炬开发区将以改革思维突破“工改”新情况新问题,全力破解土地制约发展瓶颈,推动31个在建“工改”项目提速,加强项目招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制造业当家基础。
2024年11月14日,总投资9.32亿元的中山珠江啤酒“工改”项目动工,新增30万吨酿造产能,新建一条7.2万罐/小时的易拉罐啤酒生产线万瓶/小时的瓶装啤酒生产线亿元。
中山珠江啤酒产能扩建,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啤酒企业。该项目将引进能源管理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物流自动化立体仓库等行业领先设备、技术,推动智能制造和数智运营,打造绿色数智啤酒工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此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同样瞄准“数智”转型的还有广东英得尔公司“工改”项目。该企业是车载冰箱行业的领导者,面对新能源汽车急速爆发的大市场,公司急需扩大产能。在周边无新增供地的情况下,公司采用原地腾挪分期改造方案,实现边改造边生产。
英得尔“工改”项目一期改造仅用10个月时间就建成4万㎡高标准厂房,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当年产量提升40%以上。二期“工改”再建3万㎡厂房,预计2025年投产后企业营收将达30亿元以上,推动企业迈向“世界级车载冰箱头部品牌”目标。
广东英得尔公司“工改”项目效果图。
在改造厂房的同时,英得尔加大智能化与数字化建设,投资千万元新建业内领先实验室,投入3000万元打造自动化生产车间,实现了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全面改造升级后,英得尔将进一步整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兼并重组上下游企业,带动电子电控、精益注塑等企业集群发展。
三年来,火炬开发区腾挪出4030亩高质量产业空间,在深中通道通车前后,改出新天地,在珠江口西岸打造出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76个“工改”项目动工建设,可提供420万㎡高标准工业厂房,服务增资扩产和招商引资企业222家,预计新增投资208亿元,为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制造业当家提供了强大支撑。
2024年12月24日,“链动未来,价值共创供需对接会”在火炬开发区工业园区举行。企业家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对接活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市场和行业动态,打破信息壁垒,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拓宽合作渠道,实现互利共赢。活动背后,凸显的是火炬开发区构建全产业链生态的决心。
产业生态链,链主是关键。正在扩建的中山珠江啤酒“工改”项目积极发挥食品及快消品产业链中的“链主”作用,吸引了一批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落户火炬区,在火炬健康基地产业园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品、快消品研发生产产业集群。
刚刚封顶的恒泰昌电器“工改工”宗地项目计划引入智能家居生产、电子智能装备制造、计算机通信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全力打造具有完整产业生态链的光电产业集群。
深中通道建设及通车以来,火炬开发区“工改”专班多次赴深圳举办招商洽谈会,成功引进链主企业——深圳比科斯集团。该企业投资2.2亿元,在火炬开发区投资新建科创产业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产业,承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外溢,逐步形成以落地、孵化、产业化、资本化为主业的四大服务体系,努力建成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集聚地。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深圳比科斯集团“呼朋引伴”,已成功吸引5家小米生态链上的企业签约入驻,再增投资5亿元。未来,该园区与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共建技术转化中山基地,围绕“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引链强链,打造深中产业融合的产业生态园区。
当前,火炬开发区“工改”坚持“建”“招”并举,创新招商前置、厂房订制、分层出让等举措,在“工改”园区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中小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项目提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产学研配套厂房,有效降低初创企业和项目融资成本,打造工业园区人文生态链。
联速·两岸科创园“工改”一二期项目“完工即满租”“交楼即投产”,项目吸引19家光电光学上下游企业入驻,高新技术企业达80%,“上下游就在上下楼”,园区各企业抱团发展,共享信息,节能增效,共同致力于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园区成立企业业主委员会、光电信息业分会,自发举办业务交流会、研讨会、招商会等活动,形成研发、生产、招商等协同发展新模式,打造出产业园区人文生态链。
在更大体量的“工改”连片开发上,火炬开发区沙边片区已推进“工改”项目16个,项目用地面积达640亩,项目总投资达65亿元,将新增标准工业载体142.5万㎡,是原来旧物业的8.2倍,预计年产值达77.4亿元,是原来的22.7倍,年税收达3.1亿元,是原来的20.1倍。
如今,一座座“工改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塔吊林立、机声轰鸣的火热景象,共同书写着城市的天际线,映衬出新一代产城融合生态园区。
2024年12月20日,火炬开发区小微企业融资政银企对接会在工业园区举行,“工改”园区入驻企业——中山汉通激光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与四家银行机构进行授信签约,合计授信金额达2500万元。
据了解,火炬开发区在全市各镇街中率先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推进信贷资金、惠企政策直达企业。目前已开通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在线亿元。
在“工改”启动之初,火炬开发区管委会与10家国有银行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各合作银行推出支持“工改”项目在建工程抵押、新购厂房按揭贷款等多项综合性业务。
同时,火炬开发区还创新提供建筑设计方案增值服务,推动完善配套设施,探索厂房订制、分层出让、厂房腾挪等一揽子改革创新举措。初创型企业无须自己建厂就可以用较低成本购置物业厂房,产权还能用于抵押融资,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不久前,恒泰昌电器“工改”项目封顶。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火炬开发区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为改造主体提供了土地合宗、“工改”方案审批、报建审批等全流程服务,后续还将为入驻企业提供包括招商、资金扶持、人才引进和培训等一系列定制化服务,切实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投资人坦言,正是火炬开发区“保姆式”的贴心服务,更加坚定了企业扎根火炬的信心。
一系列定制化服务,让企业敢投、易投、快投,企业家们纷纷用实际行动给火炬开发区投了信任票。目前,火炬开发区“工改”项目已催生民间投资项目69个,占动工总项目的90.7%;项目用地面积2374亩,撬动民间投资115亿元,预计年产值265亿元,年税收9.6亿元。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