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山两会】2023年中山这样干!中山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聚焦中山两会】2023年中山这样干!中山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翎 通讯员 钟轩 刘世琪
2月7日上午,中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头部次全体会议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召开。中山市委书记、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郭文海主持大会,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肖展欣代表中山市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2023年,中山市将重点做好九个“坚持”的工作,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工业投资增长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完成省下达任务。
谋划推动佛山地铁11号线延伸至中山
“坚持以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牵引,积极参与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建设”,肖展欣表示,中山全面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全方位学习对接深圳,启动深中合作创新区、深中现代科技工业城建设,打造深中港高端制造合作基地、深中澳文化与科技合作基地,设立深圳宝安机场中山候机楼,探索建立深中合作成果共享机制,纵深推进深中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北融”步伐,强化与南沙联动合作,主动对接广州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推动北部片区与佛山开展智能家电产业链协作,共同打造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谋划推动佛山地铁11号线延伸至中山。加强与珠海、江门联动发展,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化合作,推进珠中江天然气干线、香海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携手共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
高水平打造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平台。高质量建设翠亨新区,规划建设世界级滨海景观长廊,全力打造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突出火炬开发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依托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和药品进口口岸等高端平台,培育发展现代产业,全力建设全国一流国家级高新区,打造引领中山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大力推进岐江新城建设,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建设石岐和东区总部经济区、岐江新城智慧港,高标准谋划推进市规划馆、科学馆、美术馆建设,加快打造城市新客厅。
全力打造大湾区一流营商环境。设立“企业服务1号线”,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和闭环处理机制。建设“中易办”线上企业服务平台,实现政策精准直达、资源要素“云端对接”。
报告指出,中山将“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扩内需稳外需,全力以赴稳增长”。为此,中山将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和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
报告提出,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全面推动工作力量向制造业加强、政策措施向制造业倾斜、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着力打造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光电光学、灯饰照明、中山美居、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时尚产业等新时代“十大舰队”。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家电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补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据资源归集整理、互联共享、开放利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打造一批示范工厂、示范车间、工业互联网标杆,推动50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提质增效。
中山市积极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每位市领导牵头联系1个以上大项目,链长带头开展产业链招商,各镇街、各部门同向发力,鼓励国资国企“以投促引”,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强大合力。开展靶向招商、精准招商,重点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建立招商台账,提升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力争在引进百亿级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强化招商全链条管理,加快完善招商项目首接奖励、流转利益分成、项目落地奖励等机制,充分激发招商引资工作动能。
报告提出,坚持文化兴城,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中山实施文化兴城三年行动,加快建设“一城、一区、一馆”,保护活化香山古城,高标准提升孙中山故居片区,建设香山名人馆,打造大湾区人文新地标。做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工业遗产(遗存)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开展民俗文化、古迹遗址等人文资源普查,完善非遗名录体系,举办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和非遗展演等活动,办好香山文化频道,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中山将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组织创作文艺精品,办好中国城市合唱汇演、“岭南潮声”艺术精品展等大型文艺活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省级公共文化场馆联盟试点工作,加大科学普及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文化创意、数字传媒等新型业态,壮大游戏游艺产业。加快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精心打造孙文西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开展全市旅游资源普查,推进旅游景区提质升级,大力引进高端文旅项目,开发更多特色精品文旅线路。完善体育基础设施,迁址新建市体育运动学校,改造提升兴中体育场,建设岐江新城体育公园。举办中山市第九届运动会,争创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