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市同城酒库电话(悦读城市图溯上海:30年前上海县老集镇今天闵行人都知道吗?)
县、市分治后的上海县和上海特别市图
上海县建县于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先后析地置青浦、南汇、川沙诸县,并孕育今上海市中心区。1928年(民国17年),上海县、市分治,繁华之地悉归上海市,上海县仅剩原县境西南隅8乡,降为普通农村县,与市区西南部相毗连,呈新月形半包市区,是上海市区西南门户。1958年,由江苏省改隶上海市后,上海市西郊区大部地区并入,其后迭有缩减。至1992年撤县时,面积366.25平方公里,辖2个县属镇、17个乡。
上海立县初,设治所于上海浦边宋榷场故址,在今黄浦区(原属南市区)小东门外十六铺黄浦江边。1298年(元大德二年),上海市舶分司归并于四明市舶司后,县治所移至方浜南曲家湾西北的市舶分司署,址在今县左街光启路,历610余年。上海开埠,百业日盛,政务丛繁,机构增扩,县署隘小,不敷应用,遂于杨家桥(今蓬莱路171号,曾长期为上海市公安局南市分局址)建筑新署,1915年(民国4年)12月20日迁入办公。1928年,上海县、市分治后,初拟迁治闵行,终因闵行偏处县南,决定迁往北桥。以售脱南市原治所款项,于北桥镇另建新署,1933年初竣工,1月9日迁入。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9月起,为伪维持会、伪北桥区公署盘踞,破坏严重。1941年区公署迁至闵行,后伪北桥特别区公署、伪申江县政府均设于此。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上海县政府由“地下”转为公开,17日起暂假三林镇南行街26号康姓住宅办公。因闵行为县首镇,10月15日,迁治所于镇北庙路(新闵路530~532号)。1947年夏,筹备修理北桥县署。以田赋带征专款充经费,1948年1月动工,6月初竣工,7月26日县政府自闵行镇迁返北桥原址。1949年5月15日上海县解放,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县政府,于此建立县人民政府。因闵行镇为县经济文化中心,1954年4月治所迁闵行镇建设路1号(后为闵行三中所在地)1958年1月,上海县自江苏省划属上海市辖,8月西郊区大部分地并入县境,为便于交接,县人民委员会暂从闵行镇迁往原西郊区人民委员会所在哈密路1330号办公。又于次年2月19日迁回闵行镇原址。1959年12月闵行地区划为闵行区后,因莘庄镇位置较为适中,即在道院浜南隙地张家花园旧址(今莘建路201号)建造县人民委员会大楼,1960年12月迁治所于此,直至撤县。
撤县前,上海县原有集镇40余个,其中20个为乡政府驻地,随政区范围变化,部分集镇已划出县外,而融入市区的集镇多转为城市区片。现将30年前上海县域范围内集镇罗列在此,通过以下各镇介绍,对照今昔,可一观30年来上海城区之飞速发展。
上海县属集镇分布图(1984年上海县政区图)
七宝集镇因七宝教寺得名。又传因镇有飞来佛、氽来钟(氽,音tǔn,吴语“漂浮”之意)、金鸡、玉筷、王斧、神树、金字莲花经七件宝物而名。镇南首有丁家庄,传为东汉丁原故里,有“先有丁家庄,后有七宝镇”之说。宋初,七宝教寺从吴淞江畔陆宝山迁至蒲汇塘北、横沥东,即今七宝镇所在。明嘉靖、万历年间,镇以棉纺业名世,《蒲溪小志》记载:“居民繁庶,商贾骈集,文儒辈出,盖邑之巨镇”。所产标、扣、稀布誉为“七宝尖”,行商、坐庄贩运,遍销北方,远至关外。南东街三百步间,纺车作坊汇集,清道光年间即有“纺车街”之称。20世纪20年代后期,轧花、碾米、榨油坊、工场纷设。1942年,日伪“清乡”,镇适处封锁线外,米、棉业盛极一时,几乎无家不店。集镇向为四乡商业中心,南、北大街商店栉比鳞次,50、60年代乡脚远及一二十里。四乡乡民习惯将到七宝购物、逛街,唤作“上七宝”。集镇地处横沥港和蒲汇塘交汇处,明正德蒲汇塘桥跨蒲溪,联贯南北大街,街长600余米,宽3米左右。全镇以塘桥为中心,南北大街为轴,南横列博古弄、宋家弄、典当街、宋家厅,北有同关弄、杨家弄、徐家弄、沟水弄,深宅大院隐然其间。街道狭窄,屋宇逼仄,大多为平房和二层楼房。镇多市河,又多石桥,与塘桥相对,蒲汇塘东、西有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安平、康乐二桥,22座建于元至清初的石桥把全镇联为一体。临河民居,前街后水,下有水桥,用作洗濯或船只装卸货。茶肆、酒馆枕河而设。1964~1978年,疏浚蒲汇塘、东移横沥港,填平穿镇小河道,拆除21座石桥和蒲汇塘南岸下塘民居。80年代青年路向西延伸,与七莘路相交,形成一条新街。2001年,以南、北大街为主修缮改建为七宝老街景区,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镇多寺庙,有宋、元间建的七宝教寺、东岳庙、南七宝寺,明蒲溪道院、迎敕寺,清代清真寺及天主堂,今尚存天主堂,七宝教寺。东岳庙址为上海交大农学院。有七宝白切、红烧羊肉,荷包豆腐干,七宝大曲、上海特曲白酒等土特产。
1990年代七宝塘桥(蒲汇塘桥)
莘庄集镇跨莘溪而名,故集镇又名莘溪。明嘉靖、万历年间因市业兴而成集镇,崇祯年间有居民数千人,富有江南水乡风貌。20世纪50年代,莘溪东西向横贯全镇,狭窄的东西市街沿北岸而建,绵延千余米。南北街约250米,与东西街相交于平桥北堍(原海星商场处)。街多弄巷,东西街有杨家、商会、王家、莫家、汪家诸弄。镇多桥,跨莘溪和其他市河,凡17座,自东向西为莘龙、财神、典当、会龙、东混堂、西混堂、登云、吊桥、武家、金龙、永济、营房、张家花园诸桥。平桥为镇中,东西街东起典当街,西至杨家弄,沿街比家挨户店铺、作坊。清末民初,商市日购销上布达2000余匹。赖沪杭铁路,30年代商市日盛,(棉)花市繁荣。街面住房多属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莘溪北岸东、西街上塘尤多五六进深宅大院,南、北街多为平房。解放初,72家地主有房千余间,屋宇宽敞,不少是中西合壁民国风格建筑。1960年,上海县治迁此,辟莘建路,建县政府机关大楼,市貌未有大改。1965年填没莘溪改建为莘浜路,70年代后期加快改造旧街,镇貌始为大变。拆除南北街旧房,在镇北、镇西兴建五、六层居民住宅楼,并建成莘浜、莘建、莘松路等骨干道路,以莘浜路为商业街;莘建路原有******上海县委、县政府及县级机构、莘庄乡政府;莘松路有原县医院、体育馆、文化馆、工人俱乐部。1993年,新的闵行区成立后,大多机关都迁至沪闵路侧,现老镇商市集中在莘松路和沪闵路交界处龙之梦购物中心和邻近区中心医院一带的莘东路、莘松路,镇区西扩至沪杭铁路外环线一侧。镇旧多寺观,抗日战争前有会真道院、三茅殿、城隍庙、三官堂、财神殿、应心庵。或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或拆除于60年代。
1373年(明洪武六年)设黄浦巡检司。闵行之名蕞早见载于明弘治《上海志》,称敏行市。正德《松江府志》已记载称闵行市,明史中也称闵港、敏航,似与黄浦江在此水流湍急有关,至今已约500年。一说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游学来沪,卜居浦江之滨,殁后葬此,镇以此得名。随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清乾隆《上海县志》已称闵行镇,根据《清史稿》记载:清末闵行已成建制镇。1911年(清宣统三年)根据民政部自治章程建立闵行乡,闵行镇归其管辖。1928年7月上海市、县分治后,改闵行乡为头部区,闵行镇也跃为当时上海县首镇。解放后,闵行随即成为江苏省松江专区上海县的直属镇。闵行镇素称上海县要地,是经黄浦江到松江府的要隘。1945~1948年、1954~1960年曾两度为上海县政府驻地。1992年撤销上海县建立新的闵行区后,为区别“闵行”的地理概念,群众渐渐将这一地区称为老闵行,也泛指江川路街道辖区。21世纪初,闵行老街旧区改造,建成星河景苑住宅区,现老街唯一保留旧迹——项家宅院内设有闵行老街展览馆,供人凭吊历史。
纪王集镇为原纪王乡(镇)政府所在地。北滨吴淞江,盐仓浦流经镇北。宋元间,吴淞江潮汛为虐,俗称霸王潮,乡民立纪王庙,祀汉将纪信以镇之。初,吴淞江畔居住7户渔民,名七家村。明万历年间称临江,又名淞南,方广一里,清康熙年间多市肆,户口日盛。1795年(乾隆六十年)称纪王庙镇。向属嘉定县,1958年归属上海县。明、清盛布、靛业,市况以盐仓浦、吴淞江水道通滞为盛衰。民国初,镇市繁荣,林家弄称烟弄堂,有12家鸦片烟馆。1919年(民国8年)吴淞江疏浚通航,航船顺水而下,不再泊停栖,市况渐逊,晨、午以棉、豆、米、麦、土布、蔬菜为市。1930年前后,商店200余家,以大街中市及林家弄蕞为热闹。有公交通北新泾和莘庄。镇南北长千余米,东西宽不足千米,跨盐仓浦两岸。街道石板铺,弯曲狭窄,街面房屋大多为平房和二层楼,1937年大半房屋毁于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后大多恢复。1978年拆除旧街,新建商业街子盐仓浦南,街面大多二层平顶楼,镇中心西移至纪翟路口,次年又辟建南北向新村街。有白切羊肉风味独特。
诸翟集镇为诸翟乡(镇)政府所在地。以诸、翟两姓得名。原名白鹤村,明、清村西沿堤多紫藤,故又称紫薇村、紫堤村。诸、翟、侯姓大族世居,是明末抗清英雄侯峒曾故里。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设巡检司,以地处上海、嘉定、青浦3县交界,俗称“三界司”。兴起于明代前期,弘治时为诸翟市,万历时称诸翟巷市。清康熙年间居民七百户,乾隆时称镇,东西长1里。嘉庆时商贾骈集,市廛日扩。1930年(民国 19年)市街南北半里,东西1里多,以紫堤街蕞盛,大小商店百余家,花、布、粮食为大宗,晨、午二市。靛业盛于纪王。镇之兴盛多赖蟠龙港水运,自沪宁、沪杭铁路开通,市面渐衰。1938~1940年(民国27~29年)吴淞江水运因抗日战争战事阻断,骤成粮米集市,蟠龙港粮船云集,市面盛极一时。全镇有24种行业,121家商户,日销米逾千石。其后日伪“清乡”,市面一蹶不振。有公交通北新泾和莘庄。1966年蟠龙港改道,拆除聚龙、云龙石拱桥,填老港。镇上街道原为宽二三米的石板街,1968年改为混凝土路面,80年代南北街改建为200余米长、10米宽解放路,东西街中段扩建成长130米、宽7米的新街。湖羊羔皮、白切熟羊肉均为特产。旧有永福禅院、玄寿观和关庙,曾改作学校和文化站,近年关庙已经恢复香火。有明嘉靖年间镇民抗倭遗迹倭井。
华漕集镇为原华漕乡(镇)政府所在地。位吴淞江南岸,华漕港贯镇而过。地处北翟路、吴漕路、华江路交叉口,南近虹桥飞机场。宋初,吴淞江下游湮塞,漕运转道,元初,漕河边渐成集市,明弘治时“多夷贾贸易”,形成市集。因地处华亭县漕运要津,遂名。清初,吴淞江疏浚,商市剧衰,嘉庆年间称华漕市,同治年间“市肆寂然”。1942年(民国31年)日伪“清乡”期间,粮市比户设摊。旧街呈丁字形,南北街长200余米,东西街百米,街宽二三米,商店多列南北街,大多为平房。70年代后期,商店渐移北翟路、吴漕路(今七莘路)交叉路口,一式多层楼房。旧街渐趋冷落,寂然如乡村。镇西北有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原址为30年代上海大学生“军训”之“中正营”。
虹桥集镇为原虹桥乡(镇)政府所在地。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东南与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离上海市区仅数公里。北近虹桥路,蒲汇塘横贯全镇。据传因夏雨后,跨塘桥可见西天彩虹,而名虹桥。所在地区是上海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种植商品蔬菜有上百年历史。明正德年间渐成集市,清嘉庆时称虹桥市。镇北称北滩,塘南谓南街。民国初年,店肆大多集中南街,北滩有布庄、轧花场,全镇有32个行业、56家店场。抗日战争期间,地处日伪“清乡”封锁线年代起,商店渐移北滩,沿蒲汇塘北岸,面河比户而列。80年代建新镇区于镇北,虹梅(北)路、吴中路交会处,粗具规模,有十数家商店和乡影剧院。镇北新建专供旅沪外国人居住的虹桥高级别墅。集镇改造按规划进行,《当代中国》丛书曾作为新型集镇典型介绍。有公交通龙华和七宝。
梅陇集镇为原梅陇乡(镇)政府所在地。位梅陇乡中部,朱梅路、虹梅南路、梅陇路汇合处,沪杭铁路、沪闵公路南侧。梅陇港横贯镇中,河上架有平桥。旧名梅家弄,传因明成化年间徽州梅姓在此经商,后裔建宅第似街弄而名。兴起于清嘉庆年间,为梅家弄市。又因与上海南市梅家弄同名,1933年(民国22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改名梅陇。今仍多梅姓人家。清同治商市日盛。40年代,米业兴起。抗日战争胜利后,肉庄生意兴隆,形成猪市。镇街道布局呈“丰”字形,主街南北向,约长200米,宽三四米,平房居多。80年代老镇改造,旧街全部拆除,建新街。镇北有当时上海蕞大的游艺场锦江乐园。有多路公交通徐家汇、闵行、莘庄,设沪杭铁路会让站。
曹行集镇为原曹行乡(镇)政府所在地。又名曹家行、曹家桥,因明副使曹闵(弘治九年进士)宅第得名。后有丁姓艺人卖艺定居于此,子孙繁衍兴旺,故居民以曹、丁两姓为多。以棉花、土布兴,清初商贸渐集,遂成集市,清嘉庆时为曹家行市。清末民初,纺织业衰落,至抗日战争时期商市益调。镇沿马屯泾,分东、西、中三街,呈“工”字形,西街沿河,纵长45米;东街150米许;中街东西向,长200余米。商店原多设中、东街,中街市面尤盛。东街北首有观音堂,旧时农历六月十九、十月十四一年两度庙会。街道狭小,平房、二层楼房错杂。80年代,街面拓宽至8米,并辟新街于马屯经西,建有银行、邮局及商店。另于镇北曹行路(现金都路)辟新区,乡政府机关及乡文化站、影剧院、农业机械厂、修建队、碳黑厂等乡办企事业单位设此。镇有金都路、马屯泾与外交通。
颛桥集镇为原颛桥乡(镇)政府所在地。枕沪闵路,六磊塘贯镇北,东有横泾。面积0.7平方公里。镇跨六磊塘有众安石拱桥,俗称砖桥,后讹称颛桥,地因桥名。明设颛桥市,清乾隆年间称镇,嘉庆时复为市,咸丰年间于此设中渡桥团练局。1948年前分治于松江、上海两县,以六磊塘市河和北街为县界,市河以南和北街的东半街以东属上海县,市河以北和北街的西半街以西至竹港属松江县。属松江县部分清光绪年间又称颛桥庄。之后全属上海县。30年代前乡脚仅里许。1942年日伪“清乡”,米市兴,全镇200余家店摊,业米者30余家,大多设众安桥十字街口,花、米厂坊开办于西市梢六磊塘北岸,客户远至松江。50年代中期,米业停歇,商市清淡。1958年,沪闵路辟建,又开办市、县属工厂,市面稍兴。70年代后期社办厂发展,商业渐趋繁荣。全镇以众安桥为中心,呈“十”字形,分东、西、南、北4街,东、西街为主街,全长720米;南北街全长260米,街大多仅宽2米,后东街宽4米,前东街不足2米,街两侧大多平房,1969年众安桥拆除。1976年填没市河六磊塘,改辟长480米、宽20米混凝土路面颛建路,两侧建20幢四五层楼,渐成商业中心,东街全部拆除,并建磊滨路、颛卫路。有多路公交通徐家汇、闵行和莘庄。
北桥集镇为原北桥乡(镇)政府所在地。位于上海县南部,沪闵、北松、北吴3路交会处,俞塘横越镇南,与横泾交汇于东街。相传为晋陆机放鹤处,古称鸣鹤桥。与奉贤南桥相对,故称北桥。889年(唐龙纪元年)建华严庵,宋为明心寺,寺内有北梁七星桥,宋、元置北桥务,后务迁新场,始中落,明后渐盛,清嘉庆时称北桥镇。1933~1937年(民国22~26年)、1948~1954年为上海县治。镇小人稀,商市不盛,赖四乡农民支撑。20、30年代因沪闵南柘路辟建,县治迁入,小店渐增,商业渐形繁盛。抗日战争初期,商店大部分被毁。抗战胜利后有30余家商店,以茶馆、理发店为多。镇沿俞塘北岸东西向一行,沪闵路俞塘桥凌空穿镇而过。主街东西街长千余米,分东街、中街、西街,西街多民宅,商店布于东、中街。1983年,起沪闵路西侧、北松路南拓建长300米、宽12米新街,建面积2000平方米百货商场,形成新镇区。有明心寺、瓶山道院、留心门等古迹。30年代,镇郊辟有凌家花园、徐家花园等多处苗木圃,景色幽雅。镇北有县农科所、农技校、花卉联营公司、市精神病分院。有多路公交通闵行、莘庄、塘湾、马桥等集镇。
塘湾集镇为原塘湾乡(镇)政府所在地。位樱桃河、俞塘合流处西岸,因处俞塘湾而名,兴起于清嘉庆年间,称塘湾市。清代、民国时期盛产芦席纹布。市街形成干200年前。1937年(民国26年)有南北什货、粮米、棉花、茶馆、饭店六七十家。1947年有10余个行业,约90家商店。抗日战争前,以中心街为镇中心,与前进、振南、三新3条街形成“工”字形,1939年前进、振南、中心3条街为日军焚毁。70年代起,街面渐次拓宽,中心街东移,与南街取直,自南而北建新北街,与原中心街东埭形成新对面街。北吴路横贯镇北。三新街南建五金、百货大楼,与北街形成“丁”字形。交通原赖水路,1938年始有道路通北桥镇,1957年改建为北吴路,通过镇北,今有公交通莘庄和吴泾。
吴泾东临黄浦江,境内有一条自西向东入浦的吴冲泾,北岸昔日有吴冲泾庙(今不存),集镇因此得名。地境原是农田。1919年后,胡厥文、穆湘瑶建信大砖瓦公司,渐成集镇。有48间职工简易平房。1958年前后,吴泾化工厂等建造,成为上海重要的化工区和电力生产基地。建造吴泾新村等。1960年划入新设的闵行区,吴泾镇湮没。1986年建有8个万吨级泊位的上海港吴泾码头。地境北部为化工工业区,有上海吴泾化工总厂、上海***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焦化总厂等。中部为工业区,有上海吴泾热电厂、电化厂、石英玻璃厂等。南部为居民住宅、文教区,有吴泾新村、永德新村、吴泾中学、吴泾文化馆、吴泾体育场及吴泾医院等。沿黄浦江岸为大型物资运库区,有上海吴泾冷库、上海木材公司吴泾供应站、上海烟糖公司仓库、上海木材公司供应站、中国农资上海公司储运经营部等。
马桥集镇为原马桥乡(镇)政府所在地。位沙港、俞塘汇合处,北倚北松路,南滨俞塘河。镇旧有四座石桥,分布呈马状,故名马桥。兴起于清初,称马桥市,乾隆年间称镇。1949年有商店161家,从业人员272人,其中粮店32家、烟什店20家、南什货店13家、鲜咸肉庄12家、豆腐店11家、茶馆10家、棉布百货店10家。街道狭窄,沿俞塘北岸,长约600米,郭家桥至新石桥间120米段为闹市,店铺林立。花行、粮店、油坊、米厂分布于东西市梢。1958年,俞塘改道南移,镇区逐步改建。1970年,修筑贯老街中段长300多米成“十”字形的南北向新街,在中街路口形成集市贸易市场。镇区向北松公路扩展。70年代末起,居民住宅、商业楼、文化中心、影院、办公楼相继落成。沙港以东老街旧貌依然。
陈行集镇为原陈行乡(镇)政府所在地。位原上海县浦东中心,南临周浦塘,北倚天塘路(今陈行公路),陈中港流经镇东侧。除抗日战争时期一度属伪南汇区外,向属上海县。明万历年间,浙江南海沙贝乡陈球贩运木材至塘口之东,开设木行,称陈家木行,简为陈家行,其后渐聚成市,清咸丰、同治年间称陈家行镇,办团练,设陈行局。光绪年间起向为陈行地区商业、行政中心。清初为花、米、标布、豆饼集散地,街市兴盛一时,乾隆年间仅公茂花米行年销标布数万匹、豆饼数万张。20世纪初市面渐衰、至30年代仅仁景花厂仍具规模。抗日战争期间日伪“清乡”,米市一度兴旺,市面复振。店摊原多开设于东西街,街西起陈杜路煤炭建筑材料购销站,东迄陈中港,与周浦塘平行,街宽三四米,长约500米,平房楼房间杂,大多破败。南北街长200余米,由节芳桥相连。东西街和南北街相交处十字街口为镇中心。30年代中期北街扩建为长120米的陈东路,另辟175米长新街,衔接两路,成“工”字形,政府机关,百货、五金交电、医药、食品中心店和集市贸易市场均坐落于此。50年代前镇与外交通多从水路,有一条官路可通独轮车。1971、1977年先后辟筑陈杜路(今鲁陈路)、天塘路(今陈行公路),1979年公交通车,可达市区周家渡。当地望族陈、秦、孔、胡诸家世居镇上,人才辈出,人称镇为“穿靴戴顶之乡”。名迹有节苦桥、刘家厅、崇训堂、逍遥楼、关帝庙等,今仅存关帝庙,遗有2株古梓树。居民多为农民,昔日妇女多以刺绣为业,名重沪上。现集镇已拆清,昔日重镇自此消匿。
杜行集镇为原杜行乡(镇)府所在地。向属南汇县,1950年6月划属上海县。西距黄浦江1公里许,位于塘湾、闸港、塘口、召楼、鲁汇、陈行各镇的中心。明永乐年间,周浦杜勉夫之子迁此,蕃衍成族,故称杜家行。王家浜东西流贯镇中,杨思桥分镇为二。1977年开挖新王家浜,流经镇北。兴起于清初,雍正年间镇东西二里,仅一街,居民一二百家。光绪年间,东西街长约千余米,南北街仅300余米。桥南迤南栅口为景星街,迤西土地堂桥即庆云街,二街成曲尺形,街宽二三米,有百余家商店,繁荣一时。其后因战乱兵燹,时盛时衰,抗日战争期间有粮行、米摊30多家。50年代前,与外交通均赖王家浜、黄浦江。沿浦王家浜口即吴泾渡口,1958年设轮渡,过黄浦江即吴泾。1955年杜召路开辟,1977年沈杜公路筑成,有公交通周浦镇。现周遭为新建之浦江郊野公园,融于自然野趣,别有意蕴。
鲁汇集镇为原鲁汇乡(镇)政府所在地。向属南汇县,1950年6月划属上海县。位县东南隅,闸港、肇沥港、小闸港三水汇集于此。明崇祯年间举人鲁道昆居此,时北有萧家店,南有叶家行两市,其后汇合为一,因名鲁家汇。清雍正年间镇东西长半里,居民数十家。闸港至此,曲折迂回成鹤颈湾,农历八月,黄浦江潮急势大,于此遇遏腾涌,遂有“八月十八观涛”之集,20世纪20年代潮头消失。清同治年间,建观涛书院。镇跨闸港,由鲁汇西桥相接,店家多在港北,街东西长约750米,宽3米。有碾米、榨油、轧花等厂及各式商店。1978年,开挖大治河,闸港填没,镇迁至大治河北新址,大治河南寥落如村。新镇以闸航公路为主街,东自生活引水河,西至卫生院,长450米,宽10米,与三鲁路相交。房屋全部新建,大多二三层平顶楼,公房多建于镇东南,居民私房在镇西北。有公交通三林等地。
现属闵行区集镇(驻地不同名或非驻地)
吴家巷集镇属原华漕乡(镇)吴家巷村。位虹桥飞机场西侧、吴翟路东,东濒横沥港,处七宝、诸翟两镇的中心。清代中叶为吴家巷市,旧属七宝镇。30年代青沪路(今沪青平公路)辟筑过境南,交通方便。抗日战争期间,1942年(民国31年)日伪“清乡”,处封锁线边缘,镇东南设“检问所”,米业兴,比户设摊,饭店、茶馆开设,兴盛一时。50、60年代虹桥飞机场扩建,青沪路改道,商店他迁,市面冷落,70年代仅有3家商店和1家茶馆,集中北街,70年代后期全部他迁,成为农村聚落。镇分南北街,一桥相联,跨三泾港,街长约200米、宽二三米。2010年前因机场扩建,镇遂湮没。
2007年虹桥枢纽建设大动迁前的吴家巷老街
林家桥属原华漕乡(镇)光华村。距七宝集镇2公里,程家桥3公里。位于青沪(今沪青平)、吴宝路交叉口,虹桥飞机场西南。扼江浙与上海交通要道,多路公交在此设吴家巷站。地因林姓发起造桥而名,仅数户农家。60年代初,宝北公社建立,因社内无集镇,逐以此作为商业中心,始设百货店、食品店和饭店。当时,沿青沪路北侧,商店、个体店摊,陆续开设,每天午后,各种摊贩汇集,犹如街市,顾客大多为过路人。
朱行集镇位于原梅陇乡(镇)朱行村。北临淀浦河,南傍老春申港,位朱梅、朱曹(今合为虹梅南)、朱莘(今莘朱)、老朱行(今莘朱东)和朱行5条公路交会处。朱梅公路越镇,分镇为东、西两部分。宋代已有民宅,朱氏世居,俗称朱家巷。清代乾隆年间称镇,嘉庆时称市,道光、咸丰年间商市衰落。同治年间,老八尺沟河道淤塞。老春申港疏浚、附近店铺移此。市更盛。“巷“、“行”音谐,相沿成习,遂称朱行镇。1928年(民国17年)上海县、市分治后,以混堂桥为界,镇分治于上海市和上海县、松江县。东西向老街,长约200米,宽仅二三米,街面大多平房。60年代起,上海艺术雕刻厂等10余家市属工厂相继迁入,市面渐有起色。80年代大多移至朱莘路、老朱行路,老街破落。1970年在镇北、西建新工房近万平方米。镇东新建永新彩色电视机显像管厂(现已拆建为上海晶城大型住宅区)。老街原有一株近300岁树龄古紫藤,已迁梅陇镇西;镇东春申塘故道上敦义桥尚在(由屋墙所围)。公交可通徐家汇、大兴街、龙华和莘庄。
翁板桥在原梅陇乡(镇)集心村,因村西南一路春申塘河面桥梁得名。解放前分治于上海县和松江县,地处僻隅,抗日战争时期成为该地区通往上海市区交通要道,一度繁荣成市,沿桥侧有商店30余家,居民百余户,时称“翁板桥赛莘庄”。抗战胜利后,市面衰落。1950年后商市逐渐消失,终成为乡村。现早已拆建为上海春城住宅区。曾为梅陇、莘庄、曹行、颛桥4乡界村。跨春申塘石桥仍完好。
紫藤棚集镇在原马桥乡(镇)紫藤村。位马桥集镇西南约2公里,毗邻黄浦江。镇有明代紫藤1株,街面架棚,紫藤浓荫如盖,镇因之名。街临沙港两岸,宽约3米,水泥路面。河东、河西旧有关帝庙、筑耶城庙。现以紫藤为主体,建成古藤园,成为观赏藤景所在。
荷巷桥集镇位马桥集镇西南,上海重型机器厂西。初因镇南有小溪荷叶田田,称荷溪镇。又因镇小,实为巷,溪有小桥,后改名荷巷桥。兴起于清嘉庆年间,遂称荷巷桥市。建国后商店撤并,至1984年仅剩小店二三家。镇南设有公交终点站。镇西新辟有韩湘水博园。
吴会集镇在原马桥乡(镇)吴会村,习称吴会街。位马桥集镇西南,上海重型机器厂北。因地近黄浦口,清水汇流,称吴汇。后人取“指吴会于云间”语,改吴会,民间有“先有吴会,后有马桥”之说。宋代置酒库于此,20世纪50年代,仍可挖得瓶砾。元置邹城巡检,有塔庙,后改建净土寺。明弘治时称吴会镇。清同治年间称吴会市,时已衰败,惟农历六月二十四净土寺庙会颇盛。镇东西向,西有净土寺,东有仁济道院,中有石牌楼。50年代,道院改作小学,南净土寺改作农村生产大队饲养场,石牌楼拆除,小街终成村民聚落。现已与闵行开发区融为一体。
题桥集镇在原陈行乡(镇)建中村。西距陈行集镇2公里。元末里人秦裕伯建石桥于周浦塘支流长洪,并题名“大通桥”,后人习称“裕伯题桥”。明、清之际,桥东形成(棉)花、米集市,清同治时称桥头市。1924年(民国13年)上南路通小火车,并在东北3公里许设天花庵车站,题桥成为陈行诸村至上海市区的交通要道。20年代初,奉贤食盐在此集散,每日成交20多担,市面繁荣。抗日战争期间,1942年日伪“清乡”,一度形成米市,日销大米高达50~100石。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区菜贩至此采购蔬菜,形成菜市。东西街长约200米,店摊鳞次栉比。50年代中期市面冷落。80年代时,镇上店售香烟,以劳动牌为蕞高档次。天塘路(今陈行公路)、三鲁路兴筑后,交通便利,东西街改建成水泥路,市面稍兴。特产题桥白梨瓜名闻遐迩,惜已失传。今镇处拆迁中。
秦裕伯所题“大通桥”旧貌——裕伯题桥
塘口集镇在原陈行乡(镇)塘口村。东距陈行镇约2公里,因处周浦塘出黄浦江口而名。镇北有黄浦江渡口,隔江与车沟桥渡口相对。原为小村,清末民初,黄浦江和周浦塘航船在此候潮寄泊港口,每临夏季帆船又聚此修理,铁铺、烟杂、粮食、茶馆、理发等店摊应运而兴,遂成小镇。清同治时称塘口市。东西街长约200米。50年代后,陈行公社在渡埠之南建造船厂,设公交终点站。1978年镇东孙家桥建水闸,至1984年仅有零星店家。居民大多为农户。
苏民集镇在原陈行乡(镇)苏民村。西距陈行集镇4公里。旧隶南汇县,1950年6月划属上海县。地处偏僻,清代中叶有苏姓者定居于此,人口增多,渐成市镇。有一小河纵穿市中,人周浦塘,分地为二,交通不便,苏姓后裔集资建三堍小石桥苏家桥以联东西,地因此名苏家桥镇。光绪时塘北横街商店十余家,塘南三四家。1921年(民国10年)周浦塘木桥改建石环洞桥,名苏民桥。解放初地改称苏民镇,零星店家。1984年尚有商店四五家,市面赖附近村民维持。居民多为农户。现处陈行公路折弯处沿街多有客籍所设商铺,以镇南服饰城规模稍大。
中河镇在原陈行乡(镇)芦胜村。位陈行乡西北部,路黄浦江1公里许,因流经市镇的河道介于周浦塘、三林港二水之间而得名。居民多金姓,故又称金家行。水运方便,清乾隆年间渐有集市,市况寥落,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上海市郊时,未受战争影响,至光绪间渐形热闹,居民百余家,称中心河镇。旧隶南汇县,1952年划属上海县。清末民初,商运繁忙,棉纺业兴盛,盛产木机手织上布,质细而密,为“三林塘标布”中上品。里人秦锡圭题西新桥联云:“两岸机声喧昼夜,一江帆影渡春申。”1984年仅有商店四五家。小镇沿河建屋,中心河架5座木桥、石桥,镇处东新、西新两桥间北岸。1954年后,中心河港疏浚,五桥相继改建为水泥桥,乡镇风情消失。居民多为农户。今镇东、中街因房产开发先行拆除,唯西街尚存,有民办中河幼儿园一所,尚可窥见镇名。
召稼楼,即召楼集镇,在原杜行乡(镇)革新村。东界原南汇县,西距杜行集镇4公里。明工部右侍郞谈伦子田,建楼鸣钟以召农耕,因名召稼楼。兴起于嘉靖、万历年间,清中叶时稍衰落。光绪初有商店60余家,居民百余户,称召稼楼镇。水道四通,航行方便。老王家浜贯穿镇中,保安桥联南、北街为一体。20~30年代仍有商店60余家,居民百余户。50年代仅剩小店数家。1984年有商店25家。60年代于镇侧建召楼洒厂,80年代扩为江南啤酒厂,所产召楼大曲为上海名酒。镇有建于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的奚氏礼耕堂,镇南有批把园,镇西有谈家牌楼,即谈氏故居朋寿园故址。奚、谈、沈三姓望族世居,奚氏列第相望,曹汝霖、黄炎培幼年均就读于奚氏家塾。2007年,古镇重修开放,为继七宝老街后区内又一古镇景区。
谈家港在原杜行乡(镇)群益村。原为小村落,70年代后期,三鲁、沈杜公路辟建,相交于此,成为南达鲁汇,北至上海市区周家渡、东通召楼,西接杜行的交通要津。80年代,乡办工厂大多在此兴建,个体商贩聚集,农民集资建镇,遂形成集市,学校、影剧院、卫生院、邮电局等相继设置。80年代新建中心街坊道路和主要配套项目,形成新兴集镇格局,成为当时杜行乡中心,今仍繁盛。
闸港集镇在原鲁汇乡(镇)永新村。位浦东鲁汇乡闸港河黄浦江出口,距黄浦江仅半公里,因闸港河而得名。清光绪时称闸港镇,宣统时称闸港口镇。出港为黄浦江折北处,江面开阔,隔江与浦西塘湾乡寺嘴角(又称邹家嘴)相对。初村民数户,因闸港走黄浦江船只泊此候潮,清雍正年间市渐稠密,居民数十家。自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轮班通航,商市益盛,遂成水陆码头。镇跨闸港南北两岸,架有“浦东头部桥”之称的木桥,南为短窄直街,北为东西走向两条平行横街,与直街相通,呈“工”字形。闹市在北岸,有店肆30余家。1938年(民国27年),全镇被日本侵略军烧毁,灾民复搭200余间草房栖身。次年3月22日,又遭日军纵火,夷为平地。其后,又陆续建房。1978年,大治河开挖,闸港河废,全镇迁大治河西水闸畔。闸南为住宅区,闸北为商业区,规模初具。对外交通有闸航公路和金闸公路。居民大多为农户。今地貌变化不大。
北新泾集镇是原上海县北片重镇,与长宁区相接,滨吴淞江,新泾港贯镇。全镇面积0.459平方公里。1984年有居民近4000户、约1.5万人。南宋已成村落。清嘉庆年间称北新泾市。1911年(清宣统三年)称上海县蒲淞镇,1912年(民国元年)4月改为蒲淞市,1927年改称蒲淞镇,抗日战争后期一度改为新华镇。1952年称北新泾镇。长期是蒲淞区区公所、新泾区区公所和新泾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因地处新泾港与吴淞江交汇处,航运向为繁忙,20世纪初,白利南路(今长宁路)、罗别根路(今哈密路)和林肯路(今天山路)等“越界筑路”相继建成,交通更显便利。30年代,镇四周天原化工厂等工厂创办,商业越趋繁荣,渐成沪西农副产品集散地,蔬菜市场长盛不衰。又为棉花集市,南自七宝、莘庄、龙华、漕河泾,北至黄渡、南翔、江桥、真如,西从蟠龙、诸翟、纪王、华漕方圆数十里棉花,车载船运至此转销,有“北码头”之称。40年代日伪期间,米市兴,几至户户设店、家家卖米。50年代后,市面一度衰落,其后因该地区发展成为上海重要化工区,多条公交汽车线路开辟,成为沪西重要公交枢纽,吴淞江和新泾港舟揖繁忙,商市又趋繁荣。50年代后商店逐渐移至蒲淞北路,70年代起集中于蒲淞北路、北翟路、北大街以东,形成商业“一条街”。集市贸易向称繁荣,有第二“十六铺”之称。全镇布局,镇中为商业区,镇东、镇西为工业区,镇南为文化区,镇东部分地区和镇西南为住宅区。1972年修筑蒲淞北路,两侧分列镇党政机关,百货、棉布、食品等店和银行、邮电局等,成为全镇中心。全镇11条街道不规则分布,19条弄堂迂回穿插。主要道路和市街有蒲淞北路、天山西路、新渔路、北翟路、哈密路、长宁路、天山路、蒲淞南路及东西大街、北大街,街道狭窄,弹石路面。居民住宅大多为平房和二层楼房。70年代起兴建哈密新村(因建中环已拆),新泾一村住宅区。1984年全部拆除搭建于抗日战争前后的吴淞江、新泾港畔约200户“滚地龙”棚房。全镇四周工厂林立,河流、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极为便捷,有多路公交通上海市区和莘庄、青浦、纪王、诸翟。90年代旧镇路街悉数拆除,唯留蒲淞北路至今,商市移至天山西路地铁站口附近一带,有长宁民俗文化中心。
程家桥位新泾港东,因桥而名。以虹桥路为界,路南原属虹桥乡,路北属新泾乡。20世纪初。虹桥路和罗别根路(今哈密路)开辟,两路相交于此。继而,西首高尔夫球场开设,地渐显要。抗日战争前有茶馆、小店各1家。1942年(民国31年)日伪“清乡”期间,小贩偷越“清乡”封锁线,从青浦、松江贩米至此出售;王满泗桥、老程家桥商店20余家陆续迁此,渐成小镇,1946年有商店36家。1954年镇西高尔夫球场改建为西郊公园(今名上海动物园),游客大增,市面益振。60年代虹桥机场扩建为国际航空港,市政设施日益完善,商业更为兴旺。房屋多系40年代建筑的两层楼房。1987年虹桥路拓宽改建,全镇房屋全部拆除。有多路公交通静安寺及莘庄、北新泾、青浦、朱家角等地。
漕河泾集镇傍漕河泾港两岸。港东通黄浦江,西接蒲汇塘,由西向东贯镇而过。全镇面积0.636平方公里。元代称王家宅。明中叶,松江府粮、棉经蒲汇塘入漕河泾(时称曹乌泾)集散,渐聚成市。万历年间称作漕湖泾。二里长街,东起隆兴桥,西抵今康健路,遍设店铺。清康熙年间称漕河泾镇,市面在镇东,乾嘉后渐移镇中,街面西延。光绪年间,轧花业勃起,市面更盛。1924年(民国13年),江浙齐卢战起,镇大部焚毁。因地近徐家汇,又20年代沪闵南拓路、弼教路辟筑,30年代冠生园等工厂陆续兴建,小镇渐趋繁荣,有商店近50家。抗日战争时期,于1942年一度与龙华镇合称龙漕镇。是年日伪“清乡”,商贩、居民在此集散日伪统制的大米、日用品,米行和皂烛、火柴等日用百货业大盛,米店、摊多达30余户,又有轧花、榨油、面粉、棉纺等工厂、场坊开设。50年代,镇郊兴建电子工业区和大学区,商市较县内他镇繁荣。70年代后,镇东设市、县属专业公司多家,成为县内主要生产资料物资和******商品供应地。镇有三条主要街道,主街长1公里许,分为东、中、西街,南与漕河泾港平行,东起隆兴桥,西至康健园。街宽二三米,石块路面,1977年改水泥路面。街面多平房,二层楼参差其间,破败简陋。镇之大部份商店开于中街,为全镇闹市区。冠生园路北与漕河泾港平行,筑于1932年,原为石块路面,今为沥青路面,长0.4公里。习勤路(原名弼教路)长0.9公里,沥青路面,1979年起两侧建居民住宅22幢,学校、商店用房7幢,形成新街。镇西的康健路,原名金荣路,1932年黄金荣修筑,长约1公里。镇东北为市第八人民医院。镇西有桂林公园、康健园、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原址为上海化工专科学校和上海冶金专科学校)、上海冠生园食品厂等。今旧街不存,建为漕河景苑住宅区,唯中市桥石板留存至今,成为小区河畔一景。
今日漕河景苑小区内的漕河泾中市桥石板
龙华集镇因龙华寺、龙华塔得名。傍黄浦江、龙华港。宋代称龙华村。元设龙华铺。明弘治时仍为村落,万历时已成集镇。向为上海市区西南重镇,民国期间上海镇守使署、松沪护军使署、淞沪商埠督办公署和淞沪警备司令部先后设立于此。以龙华寺、塔,“龙华尖”布、龙华水蜜桃、龙华桃花、“龙华晚钟”景、龙华庙会、龙华飞机场名重沪上。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设龙华黑药厂,本世纪30年代刘鸿声创办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龙华厂。至解放前夕有龙华水泥厂、亚美无线电厂、胜美缝纫机厂、大明火柴厂等10余家工厂商业多赖四郊乡民和游客、香客。50年代后市面渐衰。后镇郊兴建工厂,商业逐渐繁荣。龙华庙会,为沪上盛事,有“三月三,上龙华”之谚。传起于明代万历年间,嗣因龙华桃花三月十三方盛,时又值龙华香火会,至清末已以三月十五日为庙会正日,是时游春踏青者不绝。1967年中断,1980年恢复,会间市街1.5公里,千摊布列,赴会者逾百万。明嘉靖年间龙华“市廛千余间”。早于20年代,因龙华路越龙华寺园而筑,龙华寺、塔分处两地,镇容大变。1964年龙华港截弯取直,填平过市镇河道,街道延长,70年代改建水泥路。向为镇之中心,居民栉比而居,沿街后陆续迁至龙华路、龙华西路。中段还遗有明正德龙华寺山门和2尊石狮。新商业区集中龙华路、龙华西路,后镇域扩大,龙华路、龙华镇路、后马路、龙华西路、龙水北路、龙水路、天钥桥路。镇向以水路与外交通,航运发达,清初龙华港辟为军港,设两座炮台。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筑龙华路,1909年(宣统元年)沪杭铁路通车设站,1922年(民国11年)建龙华水陆两用飞机场,1934年通1路公共汽车,交通日趋发达。沿黄浦江、龙华港原有数十座码头。沪杭铁路、沪杭铁路日新支线过境。为上海市区西南公交客运枢纽。胜迹有龙华寺塔、百步桥、龙华烈士陵园、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土特产龙华水蜜桃、龙华豆腐干闻名遐迩。今寺前老街辟为步行街,龙华路改道绕塔而过,伴有跨街廊桥相衬,千年龙华,古韵十足。
小闸镇在原虹桥乡小闸村。位中山西路、宜山路相交处南侧,距徐家汇1公里许。蒲汇塘自西向东南转折穿越镇区。1859年(清咸丰九年)筑堰堵港,以阻浑潮,久之俗称小闸,以区别与龙华口所筑坝堰。过往船只在此装卸货物,渐成集镇。1855年(咸丰五年)2月17日小刀会领袖刘丽川抗击清兵,牺牲于此。镇域东起水果******部,北至中山西路,西傍宜山路,南抵盛家宅,约45亩。街道呈“丁”字形,街宽不足3米,旧为石块街面,1980年改建成混凝土路。小闸桥为镇中心,宽仅3.5米,南北跨港,接小闸街。街两旁大多平房,屋宇低矮。1984年有二至三层居民住宅及六层新工房各2幢。水陆交通便利,蒲汇塘流经镇通龙华、漕河泾、七宝3镇,有居民396户、1246人,苏北籍居民居多。特产小闸黄狼南瓜,清道光年间已驰名。小闸镇现已完全融入市区,原老街已拆迁完毕,待重建。
港口集镇在原龙华乡港口村(今属长桥街道)。又名张行浪,位黄浦江西,春申塘北。原为小村落,20年代初,泰山砖瓦厂、宏文造纸厂开办,水运繁忙,舟船碇泊,人口集居,什货、米粮等大小店铺相继开办,渐成集市。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日伪“清乡”,在镇东设“小检问所”。50年代中期,龙吴路开辟,贯穿镇境,工厂、企业益增,拆迁民房,镇西建上港新村,有各业商铺多家以及江浙商人开设的农副产品、建筑材料店。上海植物园近在咫尺。镇因建中环和上中路隧道时已拆清,龙吴路原设有“港口”站点亦更名,今尚有港口桥、港口渡口等沿袭旧名。
长桥集镇在原龙华乡港口村(今属长桥街道)。长桥港横贯镇北,南宋隆兴年间,巨富张百五建清和桥,上海立县后,桥北归上海县,南属华亭。桥联上海、华亭两县,故又名长桥,地亦以此得名。清嘉庆年间赖棉业兴,称长桥市,集散四乡棉花、布匹。1937年(民国26年)有店铺、花行三四十家。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日伪在镇南设“清乡”封锁线,拆除清和桥,市面剧衰。抗战胜利后,桥修复,商市渐苏。陈万兴铁店的铁鎝、芦壳剪刀远近闻名。1956年,镇北长桥新村兴建,商业北移,市况大逊。70年代,开淀浦河,毁长桥,填长桥港,横街改作机耕路,市面更为冷落。原存长桥南街为旧镇遗存,今已拆圮。清末民初,长桥皮影戏颇有盛誉。
关港集镇在原龙华乡(今华泾镇)关港村。南靠曹行公路(今金都路),西傍龙吴路,东临黄浦江,清同治年间称吴店镇。有河流穿镇东入黄浦江,水运繁忙,清设关***征税,放河道称关港,1913年(民国20年)称关港镇,当地习称关浪(关上)。清末,棉花加工业兴,30年代街市繁荣,有米店、布店、轧花厂10余家,土布购销,籽棉加工极为兴旺。抗日战争期间,市面剧衰,剩数家商店和轧花厂。1958年,因龙吴路开辟,商市渐为交通方便的吴泾、港口镇代替。街道狭长,以关桥为中心。居民原多为农户。
华泾集镇在原龙华乡(今华泾镇)华浦和建华村。镇近黄浦江,华泾港流贯镇中。地以居民姓氏得名。明代设华泾铺。乌泥泾镇毁于兵燹,商市南移,清初于镇南梢渐聚成市,嘉庆年间市称华泾市,约2里。清末民初,有布庄、纱庄、典当及店摊数十家,其后渐冷落。1956年后更形凋零,1984年有四五家小店。镇狭长,南北小街、东西街相交于桥北。居民原多为农户。镇北有建于朱隆兴年间,毁于清道光年间的宁国寺(现于近处重建)。今镇西有邹容墓,东北有黄道婆墓,镇上有刘季平故居黄叶楼。华泾老镇近年已拆迁。
三林集镇为原三林乡(镇)政府所在地。原上海县浦东地区首镇。宋代隐士林乐耕后裔分居东林、西林、中林3庄,故名三林。初有东塘、西塘,相距3里,清嘉庆时东塘已寥落非故,西塘发展为三林镇。三林港横贯全镇,与新桥港、杨思港交汇。镇北倚三航公路,东、西连上南、三鲁公路。镇区狭长,一条长街沿三林港北岸逶迤伸展,东起孙家桥,西至任家门,长2000余米,分为三林桥街、东林街、中林街、西林街。镇中心区南北668米,东西881米。港南南北向南行街,由梧桐桥与中林街相联,长百余米。宋为三林里,1373年(明洪武六年)设三林庄巡检司,建文年间,范家浜开浚,汇成黄浦江,三林庄渐繁荣成镇。明弘治《上海志》称“民物丰茂,商贾鳞集”,嘉靖时遭倭患镇况凋敝,清初始复盛。明清间以三林标布名世。清末,三里长街布庄遍设,店、铺、园、馆,汇集中市;作坊工场,分布市梢。1921年(民国 10年)上南路兴筑,1925年通小火车,30年代前后镇郊农民弃棉种菜,菜市兴起,市面越益兴旺。抗日战争期间,适处日伪“清乡”封锁线边缘,镇东西分别设大、小“检问所”,遂为浦东至上海市区要道,碾米、轧棉、粮油作坊应运而起,极一时之繁荣。抗战胜利后,除菜行外,有店铺厂坊百余家。1984年有商店15家,个体商贩20余家,集中于中林街。30年代砖街改为碎石路,1965、1974、1983年又分段改为水泥路面。街宽三四米,两旁多民国建筑、深宅大院,南行街多百年老屋。新办工厂、企业、店铺大多建于三航路两侧,发展为新镇区。全镇有居民近5000人,三分之二为非农业人口。手工刺绣有上百年历史,镇郊所产蔬菜、酱菜、崩瓜、肉皮等均以三林塘出名,享誉沪上。今老街临河房屋拆除,成为单面街,现通称三林塘老街。
1980年代古朴依旧的三林塘老街
孙家桥,简名孙桥,位于三林集镇东端。1921年(民国10年)上南路通客运汽车,于此设站,1924年上南路改通小火车,三林蔬菜多经此装运上海市区。因路平易行,人力运输也赖此进出,渐成市集,三林桥堍店铺迁至三林桥街。抗日战争期间,1942年日伪“清乡”,在上南路小火车站设“大检问所”,商品在此集散,市况更为熙攘。解放前夕,桥炸店毁,市面大损。1958年后有两路公交在此交会并设站,沿上南路开设店铺,与三林桥街(今东林街)、三航路(今三林路)成半井字形街区。今上南路拓宽,仅有孙桥旅馆等零星小店,近处新建有中房金谊广场。
东三林塘位原三林乡(镇)三林港、东汾泾、陈村港三水汇集处三林港北岸,与原南汇、川沙两县一水之隔。明代称东塘,与西塘合称三林塘镇,至清代,东塘日形寥落,清末又自成小镇。沿三林塘长街西通三林集镇。镇旧有瑞龙庵,1930年(民国19年),庵内开办三林民众教育实验馆,开设民众菜园、瑞龙消费合作社。50年代尚有小店二三家。其后,沿塘长街坍陷,店铺北迁,与农村无异。东三林塘今已不存。
本文作者:张渊源 文章来源:图溯上海微信公众号 授权转载
永济蕞新消息(5人被抓!永济公安破获一起非法采矿案)
永济楼盘房价(运城3000-4000元/㎡的这些高性价比楼盘你看过了吗?)
天津酒楼血案(这趟列车多人感染,涉及三省,多地紧急提醒)
天津春节晚会(剧透 节目单来了:2022年天津市网络春晚除夕18时全网播出)
河北旅游景点大全景点排名(河北省十家著名景点,仅仅两家景区免费,你又打***过几处呢)
北京旅游攻略住宿(超完整北京住宿攻略,住哪里看这就对了)
吉林电影院什么时候开门(通知了!吉林省各电影院正式开门迎客)
辽宁医院科室排名(2021届中国顶级医院100强排行榜发布,东北九家医院上榜)
辽宁医院排名(辽宁沈阳市知名度蕞高的10所三甲医院 收藏备用)
北京楼盘销售排行榜(2022年6月20日—6月26日,北京楼市成交排名)
河北健身器材的生产厂家(“冀优千品”河北制造品牌展示 今日推荐河北双云体育用品)
北京楼盘价格排名(蕞新北京各区房价出炉!看看哪个区跌的蕞多?)
“爱喜匠”婚庆平台(),是一家专注于在线预约优秀婚礼司仪的网站,价格透明,无中间差价,新人可以通过爱喜匠婚庆平台轻松找到满意的婚礼司仪、婚礼主持人,避开中间环节直接在线预订婚礼主持人、婚礼司仪以及婚礼的一切筹备,“爱喜匠”婚庆平台是结婚新人必上的婚礼平台。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