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制氧黔货入湾”广黔全链协同促东西部协作提质增效
广汽集团结合车载产品需求和李子村自然条件,打造广汽车载香氛产品供应链系统。
在黔南州惠水县,优越的生态、纯净的水质能够为鲟鱼养殖提供良好的条件。
在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对江镇的大山深处,元宝足球队的孩子们在绿茵场上训练。
紫云县民族高中的学生正在认真听课。
毕节盛园蛋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内,工人正在挑选打包鸡蛋。
“我想要到北京踢足球,进入国家队!”今年12岁的罗梓涵一边颠着球一边说道。她进行足球训练的地方是元宝同心实验学校(原名元宝小学),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对江镇海拔1468米的大山深处。阳光下,校内两块绿茵场格外亮眼,无数个“罗梓涵”在场上奔跑,把足球梦种在了这里。
自从2017年小学支教老师徐召伟牵头组建元宝小学足球队后,这支深山里的学生足球队逐渐受到各界关注并得到帮扶,广州就是其中一支帮扶力量。如今,学校成为中国足球运动学院西南分院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广州足协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学校。
这是广州与贵州东西部协作的生动写照。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战略部署,粤黔协作由此起步。2021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扩展升级为“东西部协作”,进入转型深化阶段。也是在这一年,广州市在对口帮扶黔南州与毕节市的基础上,新增与安顺市结对。三年来,广黔协作有哪些新变化?新起点上,如何推动东西部协作提质增效?
穿越山海,当记者踏上贵州这片土地时,到处可见“广黔同心携手同行”的标语。回望过去,一段段广黔携手共进的故事,或许正是观察西部地区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蕞好窗口。
广州与毕节、安顺在教育、医疗、农业科技等方面携手合作,为两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李子村逐步打通“种植+加工+研发+生产+销售”三产一体的芳香产业链,构造起“纳雍基地+广州总部”产业协作模式。
以产业为引领,广黔的消费协作持续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山区”好产品开始走进“大湾区”大市场。
珠江浩荡奔流,相连贵州高原6万多平方公里的流域,流经广州境内,这是广州与贵州在地理上的关联,但二者的情谊更为深远。2013年,广州从深圳接过“接力棒”,正式对口帮扶贵州省黔南州。一条珠江水相连的两地人,从此有了产业、劳务、消费、人才等更宽领域的协作发展。
随着东西部协作不断深入,广州结对帮扶的步伐也在走深走实。2016年,广州市与毕节市结成对口帮扶关系;2021年,根据中央对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工作的决策部署,广州市与安顺市结对。被帮扶的城市中,前者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后者是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黔中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结合各自特点,广州与毕节、安顺在教育、医疗、农业科技等方面携手合作,为两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回看广州与三市(州)的对口帮扶之路,会发现资金支持是其中的基础一环。2013年以来,黔南共投入广州市财政援助资金33.65亿元,实施项目1753个;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帮扶资金2.5亿元,动员社会各界向协作地区捐物折款0.36亿元。2022年,广州对口帮扶安顺市与毕节市东西部协作资金分别为3亿元、4.1亿元。
如何把广州帮扶资金用到实处?在广州市黄埔区派驻黔南州独山县小组长刘昕看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应把帮扶资金和项目瞄准贫困村、贫困户。2019年12月,刘昕挂职独山县副县长。彼时,独山县蕞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鄢家山社区已经建成,1589户6911人搬至社区内开启新生活。但社区周边配套不足、居民缺乏就业渠道等难题同样摆在刘昕眼前。一体推进搬迁的后续服务、发展安置点产业项目成为他近年来的重点工作。
在这些项目中,2020年6月初揭牌启用的鄢家山黄埔幼儿园就是东西协作的典型之一。在统筹广州和黄埔帮扶资金以及省级资金的基础上,独山县在鄢家山社区建设了这座幼儿园,园内拥有齐全的教育教学活动用房及配套设施,可容纳270名孩子,预计210户贫困户将从中受惠。刘昕表示,幼儿园改善了鄢家山社区幼儿教育的现状,保障搬迁移民的孩子就近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成为让搬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重要一环。
伴随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启,广黔产业协作也从产业扶贫向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转型升级。
近年来,黔南制定了《黔南州面向广东省开展产业招商专项行动方案》,出台“十不折腾”举措。同时有针对性的承接产业转移和寻求产业合作,创新推动“4+”合作模式,即“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以加强产业项目对接,引导广州国企到贵州投资兴业。
“4+模式”下,广药集团就是积极参与帮扶的企业之一。2018年,广药集团发挥科研优势,仅用98天就推出以刺梨为原材料的刺柠吉天然高维C饮料,并采取“有王老吉的地方就有刺柠吉”的“捆绑”营销策略,以王老吉深入人心的品牌影响力带动了刺柠吉销量增长,推动刺梨产业一跃成为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已带动贵州刺梨种植面积超200万亩,受益农民超21.7万人,户均年增收7000元。刺梨这一遍布贵州山野的乡土野果摇身变为致富金果,正阔步走出深山、走向全球,成为贵州的一张名片。
位于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的李子村也因产业协作发生着变化。过去的李子村土地破碎贫瘠,曾是一个贫困发生率57%的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而今通往村落的山路间,薰衣草依山坡生长,花香四溢。每到夏季薰衣草花开,紫色点缀山谷,还会吸引周边地区的客商和游客。
这一改变发生在2020年。广汽集团结合汽车后市场车载产品需求和李子村自然条件,决定聚焦发展芳香产业,打造广汽车载香氛产品供应链系统,以产业振兴引领全面乡村振兴。同年在李子村试种植了薰衣草、迷迭香、芝樱、高原雪菊等芳香作物200亩。
“李子村的海拔约1500米,非常适合栽培薰衣草。”李子村新山坡组致富带头人陈买秀如是说。把握住家乡芳香产业发展的机遇,在外地办厂的陈买秀决定返乡创业。2020年11月,贵州木梳苗寨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木梳苗寨公司”)注册成立,陈买秀为公司总经理,承接种植、加工等业务。
此外,广汽集团还整合广汽研究院、广汽商贸等产业链资源以及客户资源,进行车载香氛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至此,李子村逐步打通“种植+加工+研发+生产+销售”三产一体的芳香产业链,构造起“纳雍基地+广州总部”产业协作模式。
广汽集团派驻毕节帮扶干部李松伟介绍,依靠芳香产业,当地村民可以获得三笔收入。头部笔是土地流转收入,芳香作物种植的土地流转费500元/亩且每年递增10%;第二笔是务工收入,产业发展中涉及的种植、收割、施肥等环节都需要大量务工人员;第三笔是木梳苗寨公司分红收入,截至2023年,累计分红可达50万元,务工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6000元。
“黔货入湾”,特色产业迎来新机遇
以产业为引领,广黔的消费协作持续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山区”好产品开始走进“大湾区”大市场。
在黔南州惠水县,涟江河穿流而过,优越的生态、纯净的水质为鲟鱼养殖和鲟鱼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贵州鲟鱼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而惠水是全省鲟鱼养殖规模大、产量蕞高的地方。但在2021年以前,鲟鱼市场以活体鱼在本地销售为主,销量不高,产值逐年降低。“1999年鲟鱼可以卖到180元一斤,2019年以后价格只有八九元一斤。很多养殖户还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养殖鲟鱼二十余年,惠水县鲟鱼协会会长张翠兰始终与鲟鱼产业“同命运,共呼吸”,借助广州市荔湾区与惠水县结对协作契机,她也迎来了鲟鱼产业的发展新机。
2021年9月,首批惠水活体鲟鱼进入广州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实现两省东西部协作水产品销售零的突破。2022年销售额达6000万。为进一步提升鲟鱼产业的产品附加值,惠水于2022年5月引进广州绿野仙踪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对鲟鱼进行全方位产品研发。鱼头、鱼骨、鱼肉全部实现附加值,鱼头进入广州各大酒店开发成鱼头汤,鱼肉制成鱼丸、鱼饼、水饺,鱼骨制成鱼骨面条,使鲟鱼不再仅仅定位为“一条鱼”。
在经营中遇到困难的还有毕节盛园蛋业有限公司养殖场负责人张永建。他告诉南都记者,由于鸡蛋难以“走出去”,2016年底至2017年初公司曾濒临倒闭。“在东西部协作的契机下,公司与广州多家大型商场、超市签订生产订单,形成稳定的供销关系,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项目之一。公司经营逐渐有了转机,还建成了全智能化养殖系统饲养蛋鸡,一个工人就能控制生产,只有打包环节需要大量人工,生产效率得以提升。”张永建说。
推动消费协作并非简单卖商品,更要以促进当地产业为导向。如今,在黔南、安顺、毕节三市(州),融入广州元素的共建产业园区欣欣向荣,有序承接着产业梯度转移。
安顺市关岭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中药材品类丰富、品质优良。依托关岭中草药资源优势,广州选准中药材作为共建现代产业园主导产业,并在前期摸查基础上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2万元建成头部个穗安协作项目“关岭同心中草药(综合)集贸市场”,承接全县中药材、花卉、农产品及综合性商品交易,解决中药材经营者先前只能四处奔波售卖的难题。
“在这里,只要肯努力,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黔南州都匀市的居民罗廷芬自信地说起自己的工作经历。2022年6月,罗廷芬进入贵州蒂菲尔服饰有限公司,埋头于车间的生产一线,一年间,她积极参加公司培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如今已成为公司行政人事部经理,“工资也从3000多元提升到1万多元”。
公司里,像罗廷芬这样得到就业机会的还有400余人。2018年7月中山市蒂菲尔服饰有限公司与都匀市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在都匀市成立全资子公司——贵州蒂菲尔服饰有限公司,入驻绿茵湖产业园区第23号标准化厂房,打造以男士内裤为主的衣物服饰成品生产基地,2022年实现年产值突破1亿元。
东西部劳务协作不仅为西部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增收的发展机会,也为蒂菲尔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稳岗稳产作出贡献。
贵州蒂菲尔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任志表示,绿茵湖产业园区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司入驻园内厂房,相当于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他们既可以养家糊口,还可以照顾家人。对于企业来说,“用工难”的问题也一并得到解决。“整个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带动贵州1700人就业。”
通过建设就业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成立“一县一企”就业稳岗基地等举措,贵州省正为劳动力创造更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在独山县鄢家山社区,居民从家中步行至扶贫车间仅需5至10分钟的时间。2019年以来,车间引进了钧裕皮具、兴农农业等企业入驻。钧裕皮具厂总经理李锟瑜介绍,公司尽可能会用灵活的工作方式照顾到员工的实际需要,比如让员工安心接送和安顿好孩子后,再回到工厂工作。家里有急事的员工可以请假后离岗,在空闲时补回工作时间,仍记为全勤。同时,工厂内还设有儿童管理园,聘请专职员工看管小孩,以解员工的“后顾之忧”。
“组团式”帮扶,要“输血”更要“造血”
“上学难”“看病难”是长期制约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近年来,安顺市积极探索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模式,倾斜资源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植入广州教育医疗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助力紫云县人民医院完成“三十六项首例”、紫云县民族高中高考实现“三个首次”、紫云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场化发展,为破解“上学难”“看病难”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学校的发展,关注点在学生,着力点在老师。老师的专业提升对学校质量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紫云县民族高中校长罗平表示,近年来,学校选派80名教师前往南沙区各大学校学习,还邀请广州市学科带头人到学校开展专题培训7次。教师课堂优良率从50%提升到96.3%;教师获奖人数及层次比往年大幅度提升。
在广州与安顺教育资源的流动中,一群有志之士远道而来。
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副校长贺江春就是其中一位,她所在的学校有着“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摇篮”的美誉。2022年,她带领广州教育人才“组团式”来到紫云县开展帮扶,任紫云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同年,职校与美的集团——广州华凌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采取联合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部分专业课程直接由美的集团的专业老师进行授课,学生毕业后经双向选择,有机会留在美的工作。
“学生通过技能培养后,一定要比普通的工人更有核心的职业技能竞争力,这是职业教育存在的价值。”谈及人才培养,贺江春说道,“山里的孩子也有梦想和希望,我们希望发掘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帮助他们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在医疗领域,广州与安顺结对帮扶的故事也在上演。2021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下称广医五院)开始结对帮扶贵航集团302医院,成立“安顺市康复医学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积极推广“神经康复一体化”“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成为安顺市康复专业领域一大亮点。“结对帮扶不仅要‘输血供氧’,而且还要‘造血制氧’。”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院长周新科认为,仅在医院学科建设上帮扶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2021年11月至今,302医院共派出临床、护理、医院管理类的人员共计62人到广医五院进修学习,实现了帮扶与反哺双向奔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围绕产业发展、劳务对接、促进消费、人才培养等任务,广州正以更快节奏推进东西部协作,为贵州热土倾注源源不断的力量。
采写:南都记者 李竹 摄影:南都记者 蔡肇宇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