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榄:工业大镇打造产业转型标杆|高质量发展中山镇街行
如每个工作日一样,这天早晨,李建俊踏着晨曦走进位于中山小榄镇的脉动工厂。穿过层层安全检查室和整齐的厂房,他径直来到厂长办公室,轻敲鼠标键,打开电脑中的“数字化中控平台”。
不用去现场,他就能通过藏在电脑中的“数字化工厂”看到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况,“******”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小环节,严格每一秒控制灭菌的温度,监控每一滴中水的回收。
1989年就建厂的脉动中山工厂,是小榄镇蕞具代表性的食品加工行业龙头。这家5万多平方米的工厂既显示过去30多年的产业竞争密码,也拥有在下一个十年中保持竞争力的秘密武器——数字化改革。
数字化变革是连接产业集群过去和未来的纽带,也是未来十年必须持续深耕的命题。去年,小榄镇成功认定市级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1家、示范车间2家、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3家,全市排名均位列前三。到2025年,小榄将推动新增15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无论是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还是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都渴望在这场新浪潮中“涅槃重生”。
从生产设备自动化到管理流程数字化,再到供应链的智能化,这条复杂艰巨的创新路,广东威法定制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威法家居”)已经走了十一年。
十一年前,还在定制家具行业里沉淀和探索的威法家居,面临着整个行业的共性问题:前端销售与后端生产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
“一个订单来到工厂里,要通过人工‘拆单’转换成生产数据。一个订单工件很多,一路拆下来起码需要几十人,效率很低。”威法家居首席执行官、中山制造基地总经理雷文说。
人工“拆单”的过程还极易出错。一旦某个数据出现了偏差,往往到了安装环节才被发现,又产生了返工的售后环节,一来一回,不仅工厂费时费力,客户体验也不佳。
“我们那时候就觉得,这种状态对我们的发展肯定是没有利的。”雷文说。在很多企业都还在依赖人工推动生产的时代,威法家居已经开始尝试打造对接前后端的平台系统,思路是尽量把前后端数据的对接过程数字化。
万事开头难。小榄镇是“中国办公家具重镇”,也是中山11个百亿产业集群之一——家具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确实是小榄家具企业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前期的巨大投入、无法预估的量化收益,让一些实力不够雄厚的企业望而却步。
在这种情况下,行业龙头企业的先行先试,就显得尤为关键。
雷文认为,企业的投入在短期内不可能马上见效,效果总是在多年技术积累、改进之后逐步产生。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某种程度上对企业来说,也是痛苦的。
办公家具重镇的龙头企业——华盛家具集团同样早在10年前就开始持续布局生产线的升级,尽管当时该公司使用的厂房还是租赁的。在华盛家具集团董事长姚永红看来,厂房是租的,但企业不是。
“工程接单10250元,预计交货日期2023年4月26日……”走进广东华盛家具集团板式屏风分公司(以下简称“华盛板式家具”)车间,显示屏上跳动的数据显示出实时接单信息、订单执行情况、设备状态等各种数据。这套贯穿前后端流程的生产计划与物料管理系统,使华盛板式家具形成了强大的非标柔性化定制与批量化快速交付智能制造能力。
姚永红表示,在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上,华盛家具总花费超过一个亿。但也正是因为在数字化转型上取得的成效,让华盛家具拥有了更大的行业竞争力。“我们能够在行业里后来居上,脱颖而出,也是受益于此。”姚永红说。
经过10多年的摸索,威法家居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和数字化、自动化的生产布局。特别是在2018年开始规划建设的智能制造车间投产之后,威法家居的智能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效果上看,在该公司打造的数字化生产车间投产后,生产效率提升50%,新产品平均研发周期缩短3个月,产品交付周期压缩近1/3。
2022年,威法家居智造部生产数字化智能化车间与华盛家具板式家具柔性定制数字化智能化车间均入选2022年中山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示范车间。从一朵朵小浪花绽放开始,小榄传统制造产业集群陆续涌现出一批转型标杆企业,也牵引着更多企业投身浪潮之中。
工厂变革:带动产业链价值链整体提升
“自1989年建厂以来,中山工厂在30多年里一直不断地变化。蕞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效率和管理在不断提升。” 现任达能饮料中山工厂总监的李建俊指着电脑屏幕说。
在李建俊办公桌上,小小的电脑屏幕上,一个可视化的缩小版数字中山工厂清晰可见,并正在有序运行。图上可以清晰看到整个工厂的运行情况,可随时提取精确到每条生产线、每台设备,每一瓶脉动的相关生产数值。
“十年前,通过技改,我们实现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生产线到高智能生产线年,我们又正式启动了中山工厂的数字化改造。”李建俊表示。
数字化改造,使得李建俊这位厂长的工作变得更具“科技感”。十年前,一家饮料生产工厂的厂长,不仅需要每天对着报表、听取生产线负责人汇报,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排查各个环节上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但现在,李建俊早已不需要翻查厚厚的报表。
“机器运转速度好不好、某一条生产线的效率大概是多少、在某个工段有没有什么残次品、设备有没有异常,我都能实时看到;每一秒的杀菌温度,都能精准控制。问题一旦出现,可以及时定位及时纠偏。甚至在出问题前,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参数的趋势变化,提早进行干预。同时,员工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反馈安全问题,我们能在头部时间知晓并给予解决,大大促进安全管理工作,让我们的工作环境更加安全”。李建俊说。
“通过数字化系统,我们可以高效进行物料计划、制造安排,仓储管理,甚至客户的仓储库存安排都可以综合考虑。有多少物料在哪里,半成品在哪里,产品在哪里,以及库存在哪里,就能很好地控制我们的产供销的流程。”李建俊指着一条新改造完、正在高速运转的生产线说。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改变了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对外形象。”姚永红认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将为企业带来五个方面的优势:信息化的升级,提升了企业形象;设备的升级,提升了生产效率;生产线的升级,提升了产品质量;治理设施的升级,提升了对环境的保护、加强了全员参与安全管理;蕞终,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升级使其具备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产业变革:加速转型升级进程,根植制造强镇基因
从小榄镇上空俯瞰,绩西社区跃龙南路上,合二工业园的连片空地格外醒目。在打桩机的轰鸣声中,约500天后,合二工业园“工改”一期项目将建成5栋现代化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
李有枝对此翘首以盼。此前,他的企业——中山向荣脚轮制造有限公司(下称“向荣脚轮”)已经与绩西社区签订协议,租下了一期项目的其中两栋厂房,面积达数万平方米。“我们都希望快一点建好,只要建好了,我们就会搬进去。”李有枝说。去年以来,在小榄镇党委、政府与脚轮协会的牵线搭桥下,已有多家企业与绩西社区签约了厂房租赁。李有枝表示,合二工业园“工改”项目可能是全国首个以脚轮产业为主题的产业园。
合二工业园的“工改”蓝图,代表了小榄“工改”的一个重要方向: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舞台。
“首先通过产业的集聚发展,我们可以打造脚轮产业的共性发展平台,提升供应链的规模效应,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李有枝说,“更重要的是在拥有了稳定的生产环境和条件后,我们可以大胆地实施智能化改造,实现更加稳定和有效率的产出,为产业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打下基础。”与社区签订长约后,李有枝信心满满,计划在新厂房里完成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做大产值,做强产业。
“工改”为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打开了空间。在拥有8个国家级产业集群的小榄,不乏像脚轮产业一样在细分领域占据重要市场份额的“小集群”。
传统产业,大有可为。在“百千万工程”施工图中,小榄镇鼓励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抱团转型”“集群升级”,梯度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至2025年,小榄镇将打造4家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8个数字化智能化示范车间,推动6家企业开展网标杆示范项目建设,推动新增15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省级及以上企业总量达到15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00家。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镇村经济、城镇发展再次扛起改革大旗,挺在一线。作为珠三角重要工业城市,中山“市—镇”特殊行政体制赋予了其镇街更丰富、更具代表性的价值和意义。《南方日报·中山观察》推出“中山镇能量·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系列报道,通过走访高新区、新城新区、工业重镇看中山镇街转型升级、改革闯关实践。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