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工改”两年答卷: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3万亩预计推动新增投资近940亿元
12月28日上午,中山市2023年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暨水污染治理两大攻坚战总结大会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两年来,中山全市上下念好“谈、移、拆、建、引”五字经,蹚出了有中山特色的“工改”之路。
截至目前,全市已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3万亩,完成规划报建建筑面积超2461万平方米、施工报建超1768万平方米、规划验收超400万平方米;新招引企业258家、服务本土企业357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近940亿元。
自“工改”启动以来,中山坚持全盘统筹,各部门同题共答,坚决为制造业当家拓空间。
通过“工改”,中山低效用地拓出“新天地”。其中,以创新突破,探索“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等10种改造模式,启动“工改”拆除整理项目1142个,其中千亩以上2个、百亩以上66个。以“工改”蓄势,推动基础设施项目动工建设52个,总投资超331亿元,为高标准园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工改”,中山项目落地跑出“新速度”。其中,以政策为支撑,清理113项不合时宜政策,出台新政策7大类83项,政策体系从“1+1+N”迭代为“3+N”。以资金为纽带,搭建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有效缓解前期土地整备资金压力。以审批为抓手,推动流程再造,审批步骤从12个压缩至6个,从30天以上压缩至3天,效率提升超8倍。进一步优化审批机制,推动审批从“3.0”迈入“5.0”阶段。
通过“工改”,中山产业升级喜迎“新突破”。其中,以招大引强为目标,搭建招商平台,发布“工改”产业园项目63个,挂榜招商项目86个、地块信息180个、厂房资源127个。成功举办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暨“工改”产业园招商大会,签约项目36个,投资额超209亿元。以助力“技改”为方向,“工改”“技改”双管齐下,推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强劲引擎。
通过“工改”,中山城乡发展绘就“新图景”。其中,以“工改”赋能乡村振兴,支持“工改”配建产权物业由村集体长期持有,多个改造项目集体物业价值提升6倍以上。以执法助力社会治理,拆除违法建设、危旧厂房物业459宗,依法查处落后产能企业139家、违反环境法律法规企业21家。以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利用“工改”腾出的空间,规划建设环保共性产业园25个,超2500家污染企业将实现“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减少废水排污口150个。
通过“工改”,中山服务保障释放“新效能”。其中,以信息化为依托,搭建工改通、看地云等多个数字平台,发布81个腾挪园项目招商信息,搬迁安置企业609家,发放腾挪安置补贴1877万元。
大会透露,2024年,中山定下了确保1.7万亩、力争2万亩的低效工业用地拆除整理任务。中山将坚持以“工改”带动土地连片收储,为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当家提供空间要素保障。
会上,小榄镇、三角镇、翠亨新区就“工改”工作作经验发言;火炬开发区、黄圃镇、东凤镇、市自然资源局、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办公室、市财政局、市税务局作书面经验发言。会议还表扬了一批在“工改”攻坚战中表现突出的单位、项目、集体及个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